(在湖南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发言/2024年6月21日)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在毕业典礼发言。首先,祝贺2024届毕业生同学圆满完成学业!祝福同学们前程似锦!
我们都知道,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也耳熟能详一句名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在此,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如何用变化应对变化、引领变化、创造变化。
在复杂系统领域,有个必要多样性定律,大意是,只有多样性才能战胜多样性。它启发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多样性,我们就能自如应对和控制外部世界的变化。
我们如何才能有足够的多样性呢?我在《科学看西游》课堂上,跟学生一起探讨过。孙悟空启发我们:改变自我。只要不断改变自我,我们就会有无穷的变化、无限的能力。
我做了十年学院院长,主持了六十多期“院长午餐会”。通过跟多届同学面对面交流,我发现,同学们在学业和职业上最担心的事情,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认知问题;二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惧怕改变或者不知如何改变的问题。
这里,针对具有普遍性的三类毕业选择,我抛砖引玉,谈谈个人认知,供同学们举一反三。
选择就业创业的同学,是否认为专业决定职业?
不少同学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听信“专业决定职业”,求职时乃至入职后还在用“专业对口”限制自己的工作选择。
而国内外的调查均表明,约八成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跟大学所学的专业无关。
这意味着,如果你有“专业决定职业”的执念,那么,第一,你可能找不到第一份工作;第二,你即使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也可能坚决不改行;第三,你不大可能成为新职业的开创者。
“读大学”跟“从大学里读”是两回事,“学专业”跟“从专业中学”是两回事。随着你离开学校,你也可能离开专业,但你从大学里读到的和从专业中学到的东西,才是教育。它们将伴你终生,才是你打天下的强大武器。
在孙悟空眼里,“天地犹如一敞厅”。天地是最大的课堂,也是最好的课堂。所谓对口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在战天斗地的实践中掌握的。
同学们,不管你在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最重要的是应变之智;你完全可以选择并做好任何你喜欢的工作!
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是否认为基础不好就不能做出好研究?
我指导过上百个研究生,也跟国内外许多研究生导师有交流。导师们感觉,不少同学常常谦卑地认为自己基础不好,并因此惧怕做有挑战性的研究。
诚然,基础很重要,但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做科研到底需要什么基础,需要多少基础。能够告诉我们的,唯有投身科研的自己。所以,做科研,与其说先要基础,不如说先要行动。
事实上,很少有科学家先把自己“武装到牙齿”,再去攻克科学堡垒。他们常常是,先直奔科学前线,再根据“战况”,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如果选择做原创性、颠覆性科研,没有基础或基础不好,反而是种优势。物理学家费曼说:“也许这就是年轻人成功的原因。他们知道的还不够。当你知道得足够多的时候,显然你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不好的。”
同学们,读研读博,要有引变之勇,要利用你知道的还不够、还不多的“科研小白”期,去拥抱和创造无限可能。
准备“二战”的同学,是否认为备战饱受煎熬?
我接触过一些“二战”“三战”甚至“血战到底”的同学,他们在越战越勇的同时也难免有忧虑:战一回,老一岁;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即使“上岸”,未来也战不过先“上岸”的同龄人。
我愿分享我的经历和体会。我从读研至今,一直自称“老文”,我的同学也尊称我“老文”。一方面,我长得比同龄人成熟,起码显老五六岁;另一方面,非连续性的“三战”后,我比我的研究生同学普遍大四五岁,两相叠加,我“鹤立鸡群”成为了同学中的“老者”。我硕士毕业工作5年后又去考博士,我的博士同学差不多是我学生辈。
回顾我的这段经历,有三点体会。第一,每一战都是一种历练、积累和成长,都会成为科研和人生的一部分;第二,求学永远不晚,成功更无“赢在起跑线”一说;第三,不管显老还是真老,学习使人永远年轻。最重要的是,要有创变之乐,只要努力奋斗,一切都可改变。
同学们,世上本无移山之术,唯一能移山的法门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几年,你们每个人都在湖南大学努力架起了一座连接未来、通向远方的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相信,只要你们肯学习、会学习,有应变之智、引变之勇、创变之乐,那么,路虽远,行必达。
祝福同学们都有一个光明而灿烂的未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文双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2323-143916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