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军
学术领域的四姨太 精选
2014-6-3 19:48
阅读:18142

中国的学术领域,有一些明显是不学无术的人,有的竟然能呼风唤雨,当然能走到这样的位置,必然有其道理和基础,但是问题是,缺乏最起码的学术能力,竟然能混迹于学术圈,是非常不利于学术环境,甚至这些人得势会危害学术的健康发展。曾经有人提出“四姨太效应”的说法,感觉很是有道理。大概中国学术领域比较重要的潜规则就是这个四姨太效应。

一、四姨太效应(本段来自网络)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巩俐扮演的颂莲。四姨太为了争宠,假装怀孕,最后事情泄漏。好心的大少爷对她说:“你也真蠢,怀孕这种事,做假能假得了几天?”四姨太说:“我蠢?我不蠢!我早就算计好了,开始是假的,只要老爷天天到我这儿,日子久了不就成真的了?”

“日子久了不就成真的了?”四姨太话里透着智慧。四姨太的意思很明白,虽然是假装怀孕,但是因为引来了老爷更多的关注,就会有更多怀孕的机会,时间一长,假的就变成了真的了。到了那时,就算有人知道了当初的假,又能怎样呢!

一个单位,虽然实力不够,但是假装够,只要获得了“上面”的信任,就可以得到项目、工程、基地,也就是说得到经费。这些大项目、大工程可以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一个单位的发展,乃至于命运。有的经费高达千万,乃至上亿。一个单位有了这样的资金支持,不需要特别优秀的管理者,只要相对不错的管理者,这个单位就不可能不发展。比如用个最直接的办法,把业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最有潜力的人,高薪挖来几个,这个单位的实力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几个数量级。这时候,假的也就成了真的了。这就是“四姨太效应”。

二、得势要熟悉四姨太效应

某些类型的学者具有各种特征,比较多的表现是善于扯虎皮,拉大旗。为弄到项目和学术职务,无所不用其极。跑部钱进等科研项目申请乱象大家都已经非常了解,如果拿到项目能好好开展工作就算好的,只热心拿项目,不干活的也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是把弄到经费作为炫耀资本,把搞到项目作为成就夸耀,把项目作为功劳进行表扬等的科研文化已经随处可见,并被许多单位广泛采用。从管理角度看,有研究项目才能维持一个单位的运行,才能培养人才,做平台建设等等,现代的许多学术研究离不开项目的支撑也是事实。但是,研究项目首先是责任,首先是义务,拿到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不能拿出理想的科研成绩,这无疑是最大的浪费,是良币驱逐劣币的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目前的科研模式下,正是那些善于专营,或者善于写本子,善于搞关系的人比较能吃的开。而那些埋头拉车,不会看路的一些牛角尖学者很难获得资源,在中国的科研领域逐渐被埋没,而那些灵活应用四姨太效应,结合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技巧的学者们,则能很快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学术上层。

三、增加非竞争性经费投入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要完全避免四姨太祸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关键是减少审批性项目经费的规模,增加维持性经费投放,根据经费使用的实际效率,适当调整持续投放的比例。

现在的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申报,审批制度,表面上利用国际同行评议的模式,似乎很公平,但是要知道我们的同行整体水平和学者们的整体学术道德水平令人担心,不能指望学者们能公平地对待自己的评审任务。考虑到这样的体系不够理想,应该适当增加一些维持性经费的投入。维持经费表面上看有吃大锅饭的问题,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补充措施。如果结合事后评价,并按照执行效果追加投入相结合,不仅能大大减少在申请竞争性项目中的大量的精力,而且能有效支持那些不善于申请经费,不熟悉四姨太效应的潜在优秀学者。维持性经费本质上是审批权利的下方,好处是给真正希望安心学问的学者更多机会,应该是更为公平的方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80012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