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中国研发投入比例首超欧盟 精选

已有 7431 次阅读 2014-1-9 01:01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如果把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投入的指标,对中国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因为2012年的数据首次超过欧盟。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最新统计数字,2012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 1.98%,超过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1.96%)。今天《自然》一篇题目为China tops Europe inR&D intensity新闻报道了这一消息。


从示意图( ‘Shooting star’)上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中国的这一指标增长了3倍,而同一司棋欧盟几乎没有增加。中国研发投入增长最快的领域包括制造业、信息和通讯技术。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科技政策分析专家James Wilsdon认为,考虑到只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6年后才建立的系统,中国在研发投入方面的增长速度令人吃惊。虽然从绝对数角度,中国的R&D投入只有欧盟的1/3,但这一指标完全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经济的调整显示其不断飙升的野心(糙),但是金钱买不来创新,虽然中国在如高铁、太阳能、超级计算机和太空等领域取得成功,中国领导人比较担心的是创新缺乏。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中国科技创新研究专家Denis Simon认为,中国领导人很希望能有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和iPhone这样世界一流的产品。但在中国科技发展系统内,存在许多风险不限制了创新行为。

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政府现在正在修改2006年的科技长期发展规划,并将在本月咨询国外相关专家的建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博士,清华大学公管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希望国家能增加学术(基础)研究的比例。

和中国相比,欧洲科技投入方面一直停滞不前,其长期目标是在2020年达到GDP3%。中国的研发投入比例将会超过欧洲,也一直受到欧洲议会的关注。欧洲议会发言人Michael Jennings说,欧盟将采取实在措施推动科技研发的投入速度。但问题是欧盟并不能左右成员国的经济,另一个问题欧盟扩张近来的经济不发达国家会将平均值拉低,

OECD的数据显示,老牌的德国这一比例高达2.92%,而新成员克罗地亚只有0.75%

也有分析家认为,欧洲不用过分担心这个数据,因为这个数据的计算本身存在缺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政策分析家Kieron Flanagan就是这种观点,因为这种统计没有将在西方社会占重要地位的服务业的创新计算在内。例如建筑和广告企业的创新也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也没有计算在内。

Wilsdon认为,国营企业仍占据中国最高比例的科技研发经费,实际上他们压制创新(?),根据Wilsdon等在201310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国家企业会阻止小中型创新企业的发展。拿来主义的中国几乎不进行任何创新,主要依靠模仿和修改西方技术。但是,Wilsdon也指出,中国也有一些创新能力强具有全球眼光的私营企业,如华为、中兴、阿里巴巴和联想。

强调应用和产品开发研究意味着忽视基础科学研究。中国科技研发投入中仅有5%属于基础研究,相对其他OECD成员国高达15–20%的比例显然太低了。薛澜主任认为,这些经费需要支撑数量庞大收入微博的科研队伍,许多学者不得不从事一些横向短期研究课题以维持生计,这大大影响了这些人专心于学问。诺丁汉大学科技政策分析学者曹聪教授认为,基金资助和评价体系也存在很大问题。大量经费的分配过程不透明,基础研究基金趋向于给著名科学家和低风险项目,学术评价机械计算论文发表数量。高被引用论文的产出并没有赶上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大量从不应用的专利申请。Wilsdon说,中国30家著名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正在从事国际一流的学术研究工作,但并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大部分都由海龟学者承担。

Simon认为,中国科学家需要更多的独立性和自由从事高风险研究项目的机会。这种改变正在发生,曹希望2006科学规划修改中,科研基金资助机构应该更加透明。应给学者更多支配科研经费的权限,允许他们增加支付人员工资的比例。

Nature505, 144–145 (09 January 2014)doi:10.1038/505144a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757267.html

上一篇:国际禁烟运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下一篇:临床数据公开的争议仍在继续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10 曹聪 李宁 李天成 陈冬生 杨金波 李永丹 刘立 赵凤光 biofans truth21c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