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军
中国学者论文国人引比过高!? 精选
2024-9-26 08:02
阅读:4662

中国学者论文国人引比过高!?

中国今天的论文引用情况已经成为国际领导,这一增加趋势似乎会继续,将来的引用会更多,有学者研究发现,目前的引用更多比例来自本国学者,有观点认为这理所当然,因为学者会相互带动和影响,必然导致同行引用的增加。当然这背后也存在引用熟悉作者的喜好因素。是否存在为增加影响力故意为之也有可能。不过随着学术共同体的学术鉴赏力提高,所谓引用评奖这类标签对学者的吸引力会降低。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减少。总之,现在国际同行觉得我们的科学研究影响力被高估了。

近年来,中国在衡量科学影响力的关键指标上成为世界领导者: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其他科学家广泛引用的数量。

现在,两项分析确定了可能有助于提升这些引用的一个因素:一个异常高的比例来自于同样驻扎在中国的学者。一项研究报告称,对中国前10%高引用论文的引用中,超过半数来自该国的学术界人士。第二项研究发现了类似的趋势——并暗示中国的全球研究排名比初看上去要低。

引用分析师长期以来一直知道,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倾向于频繁引用同一国家产生的论文。但这两项最近的分析——它们没有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显示中国在本地偏好方面脱颖而出。

其中一个分析由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NISTEP)于8月发布,挖掘了Clarivate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记录的10亿多条引用。分析师确定了2020-2022年期间,25个国家作者发表的前10%最高引用论文。然后,他们基于引用论文作者的隶属关系,将这些论文的引用分配给一个国家。(当被引用和引用论文的作者来自多个国家时,他们分配了分数值。)

总体而言,他们发现62%的中国前10%论文的引用来自国内。美国的本地偏见率位居第二,为24%。其他发达国家的同国引用范围从意大利的13%到加拿大的6%。

分析家们说,中国引用中的本地偏见背后有好几个原因。广岛大学的高等教育学者黄福涛表示,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研究人员正在产生“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作品”。此外,他说,许多中国机构已经采取了“专注于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战略”,这吸引了更多科学家的关注。复旦大学的科学政策专家唐丽补充说,还有“中国研究人员人口的快速增长”,他们对整个中国的工作更加了解。她还提到了一种中国文化,即“关系”或相互支持。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促成了中国高水平的内部引用”,唐丽说。

不太光明的做法也可能有所贡献。例如,在一种被称为“引用堆叠”的策略中,科学家们会引用与他们的论文可能关系不大的工作,以增加同事和机构的引用计数。进行引用堆叠的作者期望同事能回报,并从提高机构声望中受益。

NISTEP的分析,包含在其年度报告《日本科学和技术指标2024》中,并没有试图区分免费和更合法的引用。它还发现,美国和欧洲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引用在中国产生的论文。这表明中国正在进行“具有高度影响力的研究”,NISTEP文献计量学家村上显之说。但是,“考虑到国际比较和排名时,中国高比例的国家自我引用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村上说。

在第二次分析中,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克劳迪娅·斯坦温德和两位同事使用了一种新方法来量化中国的家庭引用偏见如何影响其全球排名。研究人员首先使用Clarivate的影响因子——这是基于一个期刊被引用的次数来确定的——识别出构成20个广泛科学领域前10%学术出版物的461种期刊。然后,他们搜索了这些期刊在2000年至2021年间出版的刊物,识别出超过2亿对被引用-引用论文。

由中国生产的论文获得了57%的来自中国的引用,这是研究中所有国家中最大的比例,研究人员在五月份由国家经济研究局发布的工作论文中报告。美国的自我引用率位居第二,为37%。

斯坦温德说,这些数字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大国自然会有大量本地引用,因为有很多潜在的引用研究者。”

这个团队——由三位经济学家组成——指出,母国的偏见也是国际贸易的特征:国家优先消费靠近家乡生产的商品,较大的国家看到的影响更大。经济学家已经开发了分析技术来考虑这种规模偏见,斯坦温德和她的同事适应了其中一种,努力理解中国的尺寸——通过总出版物和总引用量来衡量——是如何影响其引用模式的。他们发现,中国的家庭偏见是主要国家中最大的,表明中国的本地引用“比我们根据其大小预期的要大”,斯坦温德说。当研究人员纠正了这种家庭偏见后,中国在2000年到2021年顶级期刊收到的总引用排名中从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落后于美国、英国和德国。

这项工作表明“中国在引用排名上的明显上升被高估了”,斯坦温德和她的同事们写道。它还表明与中国竞争的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可以从对其科学实力的更现实评估中获益,他们注意到。“减轻[西方]与中国进行科学对决的存在性恐惧可以……促进国际合作,”他们写道。

斯坦温德的“去偏”技术只是研究人员用来更准确识别重要论文和比较各国科学影响的几种方法之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政策学者卡罗琳·瓦格纳说。她指出,引用计数进一步受到欺诈、剽窃和低质量开放获取期刊的扭曲,并且“真正扭曲了我们几十年来用于评估[研究]产出和影响的措施。”她指出,这类信息不仅仅是为了吹牛的权利而重要。它还可以影响职业晋升、吸引合作者和学生的能力以及国家资金优先级。她说,准确评估引用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研究人员的论文继续吸引更多的引用。上周,新华社报道称,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些论文平均每篇获得16.2次引用,超过了全球平均数15.76,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45269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