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军
美国一研究机构疑似给患者乱用有毒药物治病引起争议
2018-7-26 15:36
阅读:2914

  一家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准备就两项临床试验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诉,这两项临床研究是给焦虑的患者使用氯胺酮和其他镇静剂,有证据表明,这样的试验可能会损害受试者的健康。这些试验是由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亨内平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在2014年至20186月期间进行的。

在申诉书中,华盛顿特区倡导团体的“公共公民”组织指控说,研究组织者和亨内平医疗中心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允许试验在没有获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这两项研究中,急救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向患者注射氯胺酮或另一种镇静剂,以确定哪种药物见效更快。受试患者事后才被告知他们已经服用了镇静剂。

64名医生、生物伦理学家和学术研究人员共同签署了公众公民申诉书,该组织计划2018725日向美国人类研究保护办公室和FDA同时提交这份是申诉。公共公民健康研究组织负责人迈克尔•卡罗姆说,这些试验显然属于前瞻性和高风险的。这真是保护人类计划的巨大失败。亨内平医疗中心的发言人对《自然》杂志说,在完成内外调查前,医疗中心不会对这些试验研究发表评论。

按照FDA的临床试验伦理规则,在治疗风险比较小的情况下,对急救患者开展的试验性药物可以不经过患者知情同意。对这两项临床试验进行的评估,亨内平医疗中心内部伦理调查委员会认为,氯胺酮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根据申诉书的观点,镇静剂能导致很明显呼吸系统副作用,过去研究发现氯胺酮的这种作用比其他镇静剂更明显。有发现接受氯胺酮治疗的患者有39%因出现呼吸问题需要插呼吸管辅助呼吸,但镇静剂氟哌啶醇只有4%的出现这种副作用。亨内平医疗中心的第一项研究招募了146名焦虑患者,也得出类似结论,当然研究也发现,氯胺酮也能产生更好的镇静效果。

签字人之一明尼苏达大学生物伦理学家Carl Elliott说,亨内平医疗中心内部伦理调查委员会具体如何决定这些研究属于风险小存在争议。美国政府的规则确定最小风险是用日常生活和常规的医学检验作为判断依据。

2017年,亨内平医疗中心启动了第二项氯胺酮治疗焦虑的临床试验。招募420名患者,比较氯胺酮和镇静剂咪达唑仑的效果。所有患者在研究的前六个月都会接受氯胺酮治疗,随后的六个月接受咪达唑仑治疗。但是因为《明星论坛报》揭露了明尼苏达民权局发现城市治安警察鼓励给焦虑患者进行医治的消息。其城市内部报告说氯胺酮治疗后出现心肺骤停接受复苏抢救。2018年6月亨内平医疗中心在中断了这个研究项目。并组织内部调查,调查组长是前代理司法部长萨利·耶茨。

这个月早些时候网站声明中,医院否认警察能直接干预医护人员给特定患者使用镇静剂。医院说给医护人员给患者使用氯胺酮等镇静剂需要医疗决策。申诉书提出医护人员的决定受到研究进度驱动,而不是临床决策。这个组织认为调查委员会应该要求研究人员提供患者知情同意书,并获得FDA OHRP的授权。申诉书还批评对使用镇静剂的急救评估指标。这种指标是亨内平医疗中心研究小组自己建立的,判断焦虑的标准比急救的范围宽泛许多,这样作为使用镇静剂的标准不够严谨。这意味着受试者包括一些根本不需要这种药物的人。

1962年被美国药剂师Calvin Stevens首次成功人工合成氯胺酮,最初发现为一种有效的麻醉药,据称首次使用是被作为兽医麻醉剂,并曾在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而广泛用于野战创伤外科中。1971年,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市首先报告氯胺酮滥用病例,当时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娱乐场所,而光顾这些场所的主要是一些青少年亚文化群体。1999年,氯胺酮经日本、泰国、香港中转进入内地。200169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氯胺酮纳入国家第二类精神药品进行管理。2003年,公安部将其列入毒品范畴。20048月,氯胺酮定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只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指定的药品生产企业定点生产。从20047月起,氯胺酮制剂须按要求进行销售和购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学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174-112602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