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可能有“乔布斯”?
2011-10-11 15:53
阅读:3927
标签:成功, 乔布斯, 全世界, 苹果公司, 宁波市
美国人的一个星期五,“苹果教父”乔布斯的葬礼在当地非公开举行,这个“不可思议之人”传奇的一生就此谢幕。
但围绕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话题并未就此打住,全世界的“果粉”追思缅怀之余,国内舆论争相反思:我们何时能有苹果这样的企业、何时能出乔布斯这样的创新天才?
但围绕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话题并未就此打住,全世界的“果粉”追思缅怀之余,国内舆论争相反思:我们何时能有苹果这样的企业、何时能出乔布斯这样的创新天才?
宁波市出来答话了:将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在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据初步估计一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当地媒体在报道中解读为“5000万培养中国乔布斯”。
我总认为,乔布斯就是乔布斯,只是乔布斯,顶多可以再多加一点修饰——诞生于美国的乔布斯。他的成功或许可以复制,但成功的他在现阶段的中国难以克隆。
很难用一个词准确形容成功的乔布斯,说他是商业奇才也行,说他是创新天才也没错,但仿佛这样的定性又都不能尽然。乔布斯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几乎完全是在心无旁骛地和自己的兴趣一起浪漫旅行,连联合创始的公司的名称都是他最喜欢的水果——苹果。创新精神有时候正是孕育在这样的兴趣之中,而对这种兴趣的尊重和保护,是美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也是乔布斯成功的因素之一。
我们热衷于谈论乔布斯匪夷所思的创新和令人惊叹的成功,也热衷于模仿,甚至政府搞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工程,以为就可以批量生产出很多乔布斯和盖茨来。但事实如你我所见,中国没有“乔布斯”,也没有“盖茨”。以工程思维培养人才,是对个性和兴趣最大的伤害,自然也是对创新精神的一种抹杀。
公众熟知乔布斯大概是从近几年苹果手机风靡全球开始的,这个表情冷酷的人物露脸最多的也就是苹果产品的发布会。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孤僻且交际不多的人,可以叱咤世界科技和商业舞台。
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说乔布斯在中国有八种可能:“一、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二、忙于迎接各级领导视察苹果;三、借建厂房之名强征农民土地;四、坐在春晚第一排;五、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等各种荣誉;六、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催人泪下地细数创业艰辛;七、苹果宣布进军房地产;八、在他死后建豪华墓供人参观。”其中多数内容难免无厘头的戏谑,但有些话确实也道出了一些“中国特色”:在中国,特别是商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人情世故通达的伴生物,成功人士免却不了各种政治和俗世圈子的干扰诱惑,要想一生心无旁骛地做事,恐怕是很难的。
如果这一点不能有所改变,我们只能看着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而“拾人牙慧”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显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992-495662.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