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xue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xuejun

博文

图书馆建筑论述提要(二)

已有 2345 次阅读 2018-9-3 15: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4-06-10

[链接]
(1)图书馆建筑沿革与组成
      http://today.hit.edu.cn/articles/2006/04-18/04095958.htm 
(2)图书馆仍然重要么?(卡内基报告翻译稿--herbsun/译) 
     http://today.hit.edu.cn/articles/2006/04-18/04083733.htm
(3)Sources: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Library Architecture
    http://www.jstor.org/stable/25540672 
    Martha Jane K. Zachert and Donald E. Oehlerts 
   The Journal of Library History (1974-1987) 
    Vol. 11, No. 1 (Jan., 1976), pp. 68-78 
(4)A Bibliographic Essay of Western Library Architecture to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http://www.jstor.org/stable/25540547
    Dennis M. Gormley 
    The Journal of Library History (1974-1987) 
    Vol. 9, No. 1 (Jan., 1974), pp. 4-24 
(5)百年中国图书馆建筑文化简述
    http://today.hit.edu.cn/articles/2006/03-23/03074330.htm

1、任军《当代建筑的科学之维——新科学观下的建筑形态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筑界逐渐摆脱了对深奥哲学的空间演绎,转而在世纪末对新世纪的建筑语言中将目光聚焦到“科学”,并最终在世纪初展现出一种“科学主义”的趋势。
    (38页)捷克图书馆竞赛方案,建筑构思借鉴拓扑几何理论,花瓣状的造型通过顶面和底面的拓扑变形产生内部连续、外部流动的空间与体量(图2.10)
    (42页)乌特勒支NRM图书馆(图3.2);(43页、130页)仙台媒体中心(图3.4、图3.142);(70页)斯德哥尔摩公共图书馆(在原图书馆后的扩建部分)(图3.44);(97页)库哈斯 两个图书馆(图3.86);(170页)埃森曼在一个图书馆项目中运用计算机分析图解,通过变形和嵌套两种方法将建筑体量逐步由简单的巢状盒子转变成扭曲的异角集合体(图4.39)。
    表皮的图像化(190页)在德国埃伯斯沃德技工学院图书馆设计中,建筑师挑选了德国艺术家托马斯.鲁夫收集的旧报纸上的历史照片作为题材,运用丝网印刷术连续地印制在建筑的外立面上。不同的材料(混凝土和玻璃)被印上相同的图案,整个立面上的印痕统一了外观,也消解了混凝土与玻璃间的差异(图4.70)。
    (191页)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采用了相似的手法。表皮中图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藏书库表面黑色混凝土印上竹子的重复图案,玻璃立面用丝网印刷了相同图案,表皮的图案一直延续到室内,成为空间性格的主要特征(图4.72)。
    (207页)阿克雅事务所设计的Nembro图书馆,一面屏墙的表面将可旋转的陶片穿在金属网格上,可随机变化,形成随时变化的表皮(图4.101)。

2、黄大伟《建筑旅人》

    (144页-152页)建筑师尤汉生及古达图书馆
     The building was built in 1969 and remodeled in 2009. It was designed by architect John M. Johansen
    古达图书馆的设计可说是他的转折点。“这是我第一次设计出的现代建筑。我的意思是我第一次将科学、哲学及艺术柔和在一起,来思考、来设计。我认为我以前的作品在设计上还不够新颖。”尤汉生在完成这图书馆的设计后作如上的表示。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

    (104页)克兰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造型生动的戈达德(Goddard Library)(黄大伟翻译为“古达图书馆”),它高高的烟囱上面的窗户像小龙虾的眼睛,正向下注视外面所发生的事情(图77)。

4、刘育东《建筑的涵意》

    (94页、149页)1994年完成的凤凰城中央图书馆便利用钢架撑起随风飘扬的三角纤维布,除了提供遮阳的功能外,重复而变化多端的形式也提供了灵活而动态的韵律美感(图5.39、图7.16b)。

    (98页)路易斯.康在许多不同的建筑设计案中都将清水混凝土墙和木窗放置在一起,透过清水混凝土粗糙而又有些光滑的质感和木材平滑而又稍微粗糙的对比下,再加上两者颜色上的对比而形成一种深沉内敛的和谐(图5.42b 艾其特学校图书馆Exeter Library)

    (150页)1995年完成的温哥华图书馆,利用现代的结构和技术,表现古罗马时期椭圆竞技场的形式(图7.17、7.18)

5、[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等《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

    虽然没有论及图书馆,但有柯布西耶写的“20世纪的生活和20世纪的建筑”(73页),可作为“20世纪图书馆建筑”参考。

6、 [美]Herbert Bangs《宗教建筑学的回归——黄金分割率与现代主义的衰落》

    2章 20世纪“科学的”建筑(4页-34页)
    文中提到《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让我想起《图书馆》2007年3期馆员和建筑师合写的“向图书馆建筑学习”一文中有关图书馆建筑设计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到“向工业建筑学习”两个阶段的论述。

7、10个不切实际而无法建成的建筑奇作
    (原文:http://www.landscape.cn/news/events/industry/2015/0624/174700.html

    第7. 伊万·列奥尼多夫的列宁研究所

    1927年,伊万·列奥尼多夫(Ivan Leonidov)还是一个不曾显露才华的建筑系学生。作为一名构建主义学校的激进的俄国学生,列奥尼多夫想让自己的毕业作品大放异彩。由于最终目标过高,他对莫斯科列宁研究所(Lenin Institute)的提议惊人的华美却又全无建造的可能。
    由于意在使研究所兼具图书馆和讲堂的功能,在列奥尼多夫的设计中,一切都“大”得惊人。仅图书馆就能够收藏一千五百万本图书,还有五间阅览室分别可以容纳五百到一千位读者。这样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需要一个同样工程浩大的运送系统,于是列奥尼多夫在图书馆内装满了叮当作响的传送带以便能一次把书运到几十层楼之上。他还计划将讲堂建造成一个巨大的球体建筑。这个巨型玻璃球可以容纳四千个座位,能够对折打开,内置独有的有轨电车系统可以直达莫斯科。更不得了的是,列奥尼多夫还计划建造一个无线电台。
    尽管这个设计为列奥尼多夫赢得了诸多赞誉,但建筑师莫伊谢伊·金兹伯格(Moisei Ginzburg)对列奥尼多夫的评价总结得最为精辟——“(他)不能证明他提出的建筑难题真的有必要”,并称这个设计是“不可能的”。

6619288697631317378.jpg

8、一座建筑: 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洗练的立方建筑形体立在一片平整的草坪上,外墙为承重砖墙,其上开着规整的竖向窗洞。每个窗洞顶部都未设整体承重的过梁,取而代之的是砖块竖向所码成的“水平拱”(flat arches)。随着层数增长,窗洞的宽度逐步增大,窗间墙依次变窄,窗洞顶部砖砌的“水平拱”也顺次加厚,体现了严谨的承重逻辑关系。窗洞上半部明亮的玻璃与下部镶嵌的柚木板组成立面体系中的基本形式单元,玻璃与柚木板之间为不锈钢板弯折而成的滴水。这些滴水在防止雨水由材料交界处进入并损坏木板的同时,还为建筑立面平添生动的条状阴影,形成整齐的韵律。外墙底部砌筑在由洞口划分的黑色石材上,暗示下部坚实的混凝土基础,首层相对的狭小洞口内是围绕底层外侧的环廊,环廊地面由砖块平铺,其内侧是底层阅览区的落地玻璃窗,窗框是厚实、宽大的深色木料,与砖墙斑驳的色彩充分相协调。环廊在转角处进行微妙的转折,铺地的砖块转换45°,与夹在两墙之间的角窗在平面方向上保持一致。对于环廊,康的描述是:“建筑在各个方向都是入口,如果你冒雨前来图书馆,你可以从任何一边先进入环廊,然后再去找寻入口。这是连续的、校园化的入口。”站在环廊外,凑近建筑表面的砖墙向上望,不少带有异形突起的砖块打破了砖墙本有的平整,为墙面带来许多随机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又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立面的叙事感,这种手法在图书馆东南侧的学生食堂也被得以沿用。

摘自《环美建筑日志》
    http://www.gooood.hk/journal-american-architecture.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901-1132571.html

上一篇:图书馆建筑论述提要(一)
下一篇:图书馆建筑论述提要(三)
收藏 IP: 202.118.2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