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以“人-机-环境”三元耦合为整体架构:人赋予价值与意图、机提供算力与模型、环境给出实时约束与反馈,三者通过人机环标准化接口形成可扩展信息蜂房;以“态势感知-势态知感”双循环为机理:感知层把多模态数据流压缩成可解释态势图,知感层用反事实推理把态势图反向映射到人类语境,持续校准机器推理与人类常识;以“计算-算计”协同为方法:计算负责可扩展、可证明的数值优化,算计负责不可度量、不可建模的价值权衡与策略诡道,两者在统一语义层互译互纠;以“自主-它主转换效率”为验证指标:系统在任何任务节点都能毫秒级评估“谁握舵更优”,无缝交接控制权,用转换成功率、任务韧性度与伦理合规率三维量化,最终构建出能主动酿造新知、随时扩容、永不锁死的新一代智能体系。
构建未来新一代智能体系需以四大核心要素为支柱,形成“架构-机制-方法-验证”的闭环逻辑,各模块的组成、关系及协同流程如下:
一、核心架构:人机环境系统的“三元耦合”模型
以“人-机-环境”为整体架构的三大核心组成部分,三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动态交互形成“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耦合关系。
1、组成
(1)人:系统的“决策中枢与价值判断主体”,负责处理非结构化问题(如模糊需求、伦理判断、突发风险),提供经验直觉、目标设定与异常干预能力。
(2)机:系统的“计算载体与执行终端”,包括智能硬件(传感器、机器人、工业设备)与软件(算法模型、数据库、控制程序),承担结构化数据处理、重复性任务执行、高精度操作等功能。
(3)环境:系统的“约束边界与输入源”,涵盖物理环境(空间、温度、地形)、信息环境(数据噪声、网络带宽)、任务环境(目标要求、时间限制、风险等级),为系统提供输入信号并限定交互规则。
2、相互关系
环境向人、机输出“原始信号/约束条件”(如工程场景中的设备参数、天气数据);人通过“意图指令”(如任务目标、策略调整)指导机,机通过“数据反馈”(如计算结果、执行状态)辅助人决策;最终人-机协同作用于环境,完成“环境适应-任务执行-结果优化”的闭环(如工程抢险中,环境提供灾情数据→机分析路线与风险→人确认救援策略→机执行救援→反馈效果并调整)。
二、机制机理:态势感知(SA)与势态知感(AS)的“双向信息流”
以SA+AS为系统的核心信息处理与决策机制,形成“从被动感知到主动预判”的逻辑链,具体流程如下:
1、态势感知(SA):被动获取与理解信息
核心功能为处理“当前状态”的信息流,实现“感知-理解-预测(短期)”。 具体流程为:机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自身数据(如设备温度、工程进度)→ 计算模型(如大数据分析)对数据降噪、整合→ 向人输出“结构化态势报告”(如“设备A温度超出阈值10%,可能导致停机”)→ 人结合经验理解态势本质(如“并非设备故障,而是环境温度过高导致”)。
2、势态知感(AS):主动预判与引导决策
核心功能是基于SA的结果,融合“人的经验”与“机的算力”,实现“趋势预判-意图生成-策略优化”。具体流程为:人基于SA结论提出“目标意图”(如“1小时内将设备温度降至安全范围”)→ 机通过仿真模型(如数字孪生)预判不同策略的效果(如“方案1降温快但耗电高,方案2平稳但耗时久”)→ 人-机协同筛选最优策略(如“优先选方案1,同时调整其他设备负载平衡耗电”)→ 输出“可执行决策指令”。
3、机制闭环:AS生成的决策指令驱动机执行操作→ 操作结果反馈至环境,形成新的态势信号→ 重新进入SA环节,完成“感知-预判-决策-执行-反馈”的循环。
三、核心方法:计算与算计的“定性-定量”协同
以机器“计算(定量处理)”与人类“算计(定性推理)”为系统的双方法引擎,分别解决“数据驱动”与“经验驱动”问题,两者协同形成完整的问题处理能力。
1、计算:规则或统计定量数据处理
基于机器软硬件的算法与算力,处理结构化、可量化的数据,输出精确结果。应用场景是环境数据解析(如传感器数据降噪)、任务参数计算(如工程进度模拟)、执行精度控制(如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工具有机器学习(如预测性维护模型)、大数据分析(如设备运行规律挖掘)、数字孪生(如场景仿真)等。
2、算计:常识或自由定性策略制定
基于人的经验、伦理、目标,处理非结构化、模糊性问题,输出方向型决策。应用场景常常是任务目标设定(如“优先保障人员安全而非效率”)、风险权衡(如“接受10%的进度延迟以降低设备损坏风险”)、异常干预(如“紧急停止自动化流程以处理突发事故”)。具体逻辑为人通过“经验归纳+价值判断”形成策略方向,再通过算计指导计算的“目标与范围”(例:算计确定“优先优化能耗”,计算则聚焦“能耗与效率的量化平衡模型”)。
3、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
计算为算计提供“数据支撑”(如用设备故障概率数据辅助人判断风险),算计为计算提供“方向约束”(如用人的目标意图限定计算的优化维度),避免计算陷入“无目标的精确”或算计陷入“无依据的模糊”。
四、验证标准:自主与它主转换效率的“动态适配”
以“自主(机主导)-它主(人主导)或反之转换效率”为系统性能的核心验证指标,通过“触发条件-控制权分配-效率评估”确保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适配性,具体设计如下:
1、明确转换的触发条件
基于“任务复杂度、风险等级、数据确定性”设定自动转换规则,如:
自主(机主导)触发:低复杂度、低风险、数据明确的场景(如工程中设备的常规巡检、数据记录);
它主(人主导)触发:高复杂度、高风险、数据模糊的场景(如设备故障排查、紧急救援决策);
混合触发:中等场景(如机生成3套施工方案,人选择并微调)。
2、控制权分配的原则
人主导“目标层”:负责设定核心目标、伦理边界、风险阈值;
机主导“执行层”:负责将人的目标转化为具体操作、实时调整执行细节;
转换过程“无缝衔接”:机通过“预警机制”提前向人推送转换请求(如“检测到未知故障,需人介入”),避免控制权交接延迟。
3、转换效率的验证指标
通过量化指标评估转换的合理性与高效性,核心指标包括:
(1)转换响应时间:从触发条件出现到控制权交接完成的耗时(例:≤10秒);
(2)决策准确率:转换后任务执行结果与目标的匹配度(例:≥95%);
(3)资源利用率:转换过程中人力、算力的浪费率(例:≤5%);
(4)鲁棒性:极端场景下(如网络中断、数据丢失)的转换稳定性(例:无任务中断)。
五、整体体系的协同逻辑
上述四大要素形成“架构承载-机制驱动-方法支撑-验证优化”的闭环。
1、人机环境系统架构为体系提供“物理与逻辑载体”,限定人-机-环境的交互范围;
2、态势感知与势态知感机制为体系提供“信息流与决策流”,驱动系统动态运行;
3、计算与算计方法为体系提供“数据处理与策略生成能力”,解决具体问题;
4、自主与它主转换效率为体系提供“性能反馈”,通过指标优化各环节设计(如调整转换触发条件、优化计算-算计协同比例),最终实现“自适应、高可靠、高智能”的新一代智能体系。
总之,构建未来新一代智能体系,需以“人-机-环境”三元耦合为整体架构(人负责价值判断、机承担计算执行、环境提供输入约束,三者动态交互形成闭环),以态势感知(被动处理当前信息流)与势态知感(主动预判决策)为机制机理(构建“感知-理解-预判-决策-反馈”的双向信息流),以计算(定量处理结构化数据)与算计(定性制定非结构化策略)为协同方法(计算支撑数据依据、算计明确方向约束),以自主(机主导低风险场景)与它主(人主导高复杂场景)的转换效率为验证标准(通过触发条件、控制权分配及响应时间等指标评估),最终形成“架构承载-机制驱动-方法支撑-验证优化”的闭环,实现自适应、高可靠的智能体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976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