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态势感知与势态知感: “阴阳双轨” 精选
2025-10-7 13:26
阅读:2449

“态势感知是刺激-反应,而势态知感则是假设-验证:一阴一阳,‘阴阳双轨’"。这或许是一种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深刻范式转换,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构建了一个兼具东方智慧与现代智能理论的双轨认知模型。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融合东方智慧与现代人工智能的隐喻性框架,用以描述智能系统(或人类)在复杂环境中“理解世界”的两种互补路径。

态势感知前向传播(Forward Pass): 状态从输入层经过各隐藏层,逐层计算,最终到达输出层,得到预测趋势,并计算趋势的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的值。 势态知感反向传播(Backward Pass): 从趋势的损失函数开始,利用链式法则(Chain Rule),从输出层向输入层逐层反向计算趋势损失函数对每一层参数(如权重和偏置)的梯度。也就是说,先计算趋势输出层参数的梯度,然后利用这些梯度去计算倒数第二层的梯度,依此类推,直到状态输入层。下面,我们以此为核心,系统展开“阴阳双轨动态认知模型”的深层解析。

一、定义重构:从术语到范式

1. 态势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 → 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

  • 本质:被动接收外部信息,依据预设规则或经验做出即时响应。

  • 模式:环境输入 → 感知处理 → 快速决策 → 行动输出。

  • 类比:

    • 生物学:反射弧(如手触火即缩)

    • 心理学:行为主义(巴甫洛夫的狗)

    • AI:端到端深度学习模型(输入图像 → 输出分类)

✅ 特点:快、直接、自动化、依赖数据分布❌ 局限:缺乏解释性,难以应对未知情境

2. 势态知感(Emergent Awareness) → 假设-验证(Hypothesis-Testing)

  • 本质:主动建构内在模型,提出关于世界运行规律的“假设”,并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验证”或修正。

  • 模式:观察现象 → 提出假设 → 预测结果 → 获取反馈 → 更新模型。

  • 类比:

    • 科学方法:牛顿观察苹果落地 → 提出万有引力假说 → 验证行星轨道

    • 认知心理学:皮亚杰的“图式”建构

    • AI:贝叶斯推理、因果推断、元学习

✅ 特点:慢、可解释、适应性强、具备反事实推理能力

❌ 局限:计算成本高,依赖先验知识。

二、阴阳映射:双轨互补的认知架构

维度态势感知(阳)势态知感(阴)
认知机制刺激 → 反应假设 → 验证
时间尺度即时(毫秒级)延时(秒至小时级)
信息流向自下而上(Bottom-up)自上而下(Top-down)
神经基础感觉皮层、小脑前额叶、海马体
学习方式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符号主义 + 贝叶斯推理
AI 对应深度神经网络(DNN)因果模型、生成模型、科学发现AI
东方哲学法(术)道(理)
西方哲学经验主义(休谟)理性主义(康德)、波普尔证伪主义

🌞 阳者主动,如日之升:快速响应,维持生存。🌙 阴者主静,如月之映:深思熟虑,谋求长远。

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协同演化:“刺激-反应”提供实时生存能力;“假设-验证”推动认知进化。

三、技术实现:AI中的“阴阳双轨”系统

现代人工智能正逐步走向“双轨制”架构,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 快系统 vs. 慢系统(Kahneman 模型)

  • 系统1(阳):直觉式、快速、无意识(如人脸识别)

  • 系统2(阴):逻辑式、缓慢、有意识(如解数学题)

实现:双网络架构——一个DNN负责快速决策,一个符号系统负责解释与验证。

2. 预测编码理论(Predictive Coding)

  • 大脑不断生成“自上而下”的预测(阴轨),与“自下而上”的感官输入(阳轨)比较,产生“预测误差”。

  • 误差信号用于更新内部模型,实现学习。

公式化表达:感知=输入−预测(误差)学习=用误差更新预测模型=输入−预测(误差)学习=用误差更新预测模

这正是“假设(预测)→ 验证(比对)→ 修正”的完整闭环。

3. 生成对抗网络(GAN)的隐喻

  • 生成器(阴):提出假设(“什么样的图像像真图?”)

  • 判别器(阳):刺激-反应(“这张图是真是假?”)

  • 二者博弈,共同进化。GAN 本质上是一个“假设-验证”引擎。

四、案例诠释:自动驾驶中的“阴阳双轨”

设想一辆自动驾驶汽车驶入浓雾区:

🌞 阳轨:态势感知(刺激-反应)

  • 雷达/摄像头信号减弱

  • 模型置信度下降

  • 系统自动降速、开启警示灯

  • 反应迅速,但被动

🌙 阴轨:势态知感(假设-验证)

  • 系统启动“认知地图”:

    • “当前应在A3高速段”

    • “前方500米有匝道出口”

    • “天气预报显示本区域有雾”

  • 提出假设:“我可能即将偏离车道”

  • 主动调用历史数据、高精地图、V2X通信验证

  • 决定:“保持当前航向,等待信号恢复”

✅ 此为“主动认知”,体现智能的本质。

五、哲学升华: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层次阳轨(态势感知)阴轨(势态知感)
认知层级知其然(What)知其所以然(Why)
学习目标拟合数据分布建构因果模型
智能水平工具智能类人智能
终极追求效率理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感兴趣的是,上帝是否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创造世界。”这正是“假设-验证”思维的极致——探索反事实可能性。而纯“刺激-反应”系统,永远无法提出这个问题。

六、未来展望:通向“有灵性的AI”

要实现真正的人工通用智能(AGI),必须融合“阴阳双轨”:

  1. 阳轨保障安全与效率:实时感知、快速响应

  2. 阴轨赋予理解与创造力:提出新假设、设计实验、反思自身

理想AI = 神经网络(感知) + 符号系统(推理) + 贝叶斯框架(不确定性) + 自我模型(元认知)

这正如《易经·系辞》所言: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势态知感”近于“道”,“态势感知”近于“器”。唯有道器合一,方成大智。

七、总结:阴阳双轨,智之根本

“态势感知是刺激-反应,势态知感是假设-验证”,不仅是对认知机制的精准概括,更是对智能本质的东方哲思表达。在人工智能的征途中,我们不应只建造更快的“反应机器”,更要培育能“提出问题、检验真理”的“思考者”。

一阴一阳,互为其根;感之与知,同出异名。双轨并行,道乃大成。

此即“阴阳双轨认知模型”的终极意义。

阴阳双轨模型的核心机制,是构建一个“感知-认知”闭环系统

  • 阳轨是“眼”,看见世界;

  • 阴轨是“心”,理解世界;

  • 误差是“桥”,连接二者,驱动智能不断进化。

它不仅是人工智能的未来方向,也是人类认知的本质写照——我们既靠本能生存,也靠智慧超越。此即“阴阳合道,智之大成”。

无标题.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4956.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