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无人系统具有众多优点,但金无足赤,无人系统仍有不少技术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与识别能力有限
(1)环境适应性不足:在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下,无人系统的传感器性能显著下降,例如无人机的图像识别精度会急剧降低,难以“看清水准”目标 。无人车在复杂地形中也面临类似问题,如GNSS信号遮挡致定位失效,惯性导航漂移显著,金属环境多路径效应影响定位精度 。
(2)罕见场景应对能力弱:对于一些罕见的长尾场景,如极端天气下的障碍物,AI模型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不足,可能导致误判甚至失败。
2、自主决策和控制能力不足
(1)复杂动态环境适应差:无人系统在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中,如城市交通中的交通管制、战场上的突发情况等,难以实时做出精准的自主决策 。例如,人类司机可以根据其他车辆的行为调整路线,但无人系统往往只能僵化地遵守既定规则。
(2)集群协同规模受限:当无人系统数量较多时,如百架以上无人机协同,通信与计算开销呈指数增长,导致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集群协同操作。
3、通信技术存在瓶颈
(1)复杂环境干扰大:在城市多径效应、山区信号遮挡、强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下,无人系统的通信链路容易中断,影响其控制和指挥 。例如,美军无人战车在存在障碍物或遭到电子干扰时会“失联” 。
(2)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延迟高:卫星通信引入的延迟会影响无人系统的实时控制,如对行驶速度较快的无人车辆,延迟可能超过250毫秒,导致后方控制人员无法及时纠正偏差。
4、能源供应不足
(1)电池技术瓶颈:目前的锂电池能量密度有限,如重型物流无人机需要更大的能量支持长距离飞行,但现有电池技术难以满足 。
(2)氢燃料储运难题:氢燃料虽有潜力,但其高压储氢罐重量占比大,且加氢基础设施匮乏,限制了其应用 。
5、安全和可靠性方面
(1)易受干扰攻击:无人系统可能受到GPS欺骗攻击、黑客攻击等,导致偏航或被敌方控制,需要多源融合定位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
(2)系统故障风险高:无人系统的传感器、通信、导航和控制系统等高度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系统故障,影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
6、人机交互能力不足
(1)交互方式有限:现有的无人系统在与人类交互方面存在缺陷,现有的无人系统在交互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解人类复杂情感和模糊意图不够精准、缺乏共情能力以及应对突发社交场景不够灵活等缺陷。
(2)缺乏情感连接:无人系统无法像人类一样建立基于信任和理解的情感连接,这在一些需要人际互动的场景中会限制其应用 。
总之,无人系统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优势,如精准性高、可代替人类承担危险任务等,但正如“人无完人”,无人系统目前在技术层面仍有诸多局限。在与人类交互时,它难以精准理解复杂的情感和模糊的指令,缺乏人机环境交互中的自然流畅度;面对快速变化的复杂环境,其适应性和决策的灵活性也亟待提升;在对未知状况的准确预判和处理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算法与技术架构,这些技术短板制约了无人系统更广泛深入地为人类服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411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