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AI+是系统智能,不同于AI技术智能 精选
2025-9-19 08:45
阅读:852

系统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在于系统性整合与单一技术突破的差异,而AI+正是系统智能的典型范式,AI+不是将AI简单叠加,而是把算法、算力、数据、机制、人和环境一起编织成可自修复、自进化、自演义的“超机体”,它关心的不再是“像不像人”,而是系统能否在扰动中持续涌现出更高阶的秩序与价值——这正是系统智能的本质,也是AI与AI+的分水岭。

一、哲学基础:从“孤立智能”到“共生智能”

AI+的本质是构建人-机-环境动态协同的超级智能矩阵,其哲学基础与系统智能高度契合。传统人工智能(如深度学习模型)依赖纯数学工具处理符号数据,如同“中文房间”中的计算机,虽能高效操作符号却无法理解真实世界的意义 。而AI+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突破这一局限:

1、意义建构的三元交互

人类提供情感判断与创造力(如医生根据患者情绪调整治疗方案),AI负责精准计算与模式识别(如医学影像分析),环境通过传感器网络提供实时反馈(如可穿戴设备监测生命体征)。三者在动态交互中形成“情境化认知闭环”,譬如自动驾驶汽车不仅识别道路标志,还需理解乘客“赶时间”的意图并结合路况调整策略。

2、整体涌现的认知进化

系统智能强调1+1>2的协同效应。例如,国家电网的“光明电力大模型”整合电网设备、智能体和人类调控策略,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实现毫秒级故障响应,其整体效能远超单一AI算法的能力边界。这种“过程哲学”思维(怀特海)认为智能是动态交互的产物,而非静态实体的属性 。

3、不确定性的主动适应

面对复杂环境中的模糊性(如极端天气对电网的影响),AI+系统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态势感知”与“势态知感”的融合:AI通过数据建模提供客观态势分析,人类凭借经验直觉把握趋势格局,最终形成超越纯理性计算的智能决策 。

二、技术架构:从“算法驱动”到“系统工程”

AI+的技术实现依赖跨学科系统工程方法论,与AI的单一技术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1、多技术栈的深度耦合

AI+需整合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复杂系统。蘑菇车联的“AI智慧路口”通过MogoMind大模型联动路侧传感器、5G-A通信网络和车辆终端,实现400米无盲区感知与0.1秒级信息延迟,这种协同性远超单纯优化自动驾驶算法 。

2、动态反馈的闭环控制

系统智能强调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优化整体性能。国家电网的“主配协同负荷转供智能体”基于电网运行数据持续迭代模型,使故障处置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同时准确率保持100% 。这种闭环机制与AI的离线训练+在线微调模式存在本质区别。

3、伦理与价值的嵌入设计

AI+系统需内置伦理约束机制。医疗AI+系统在诊断时需平衡准确率与患者隐私,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并引入伦理委员会进行最终决策 。这种设计体现了系统智能对社会系统复杂性的全面考量。

三、实践案例:系统智能的现实映射

AI+在多个领域的落地验证了其系统智能属性:

1、能源领域的全局优化

上海电网通过“AI+光明大模型”构建城市级虚拟电厂,聚合数据中心、充电桩等负荷侧资源参与电网实时平衡,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80亿元,年均减碳51万吨 。这一系统不仅包含AI预测算法,更涉及电力市场机制设计、设备调控策略等多维度协同。

2、交通领域的生态重构

海口“AI智慧路口”通过车路云一体化架构,将传统依赖车辆单机智能的自动驾驶升级为“路侧大脑+车载终端”的协同智能体系。路侧系统实时下发交通流预测数据,车辆据此调整行驶策略,使路段通行效率提升30% 。这种“去中心化+中心化”的混合弥聚架构正是系统智能的典型特征。

3、工业领域的人机协作

某汽车工厂的AI+质检系统融合机器视觉(检测外观缺陷)、力控机器人(验证装配精度)和工人经验(处理复杂异常),通过数字孪生模拟产线全流程,将质检准确率从95%提升至99.9%,同时降低30%的人工干预成本 。

四、AI+的系统智能本质

AI+并非AI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系统智能为方法论、以AI为核心要素的新型智能形态。其核心特征包括:

1、目标导向的系统性:聚焦复杂问题的全局最优解,而非单一技术指标的提升。

2、动态进化的适应性:通过人机环境交互持续优化系统性能,而非依赖固定算法。

3、价值驱动的伦理性:将社会价值嵌入系统设计,避免技术滥用风险。

正如《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所强调,AI+的本质是通过技术融合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变革。这种变革的底层逻辑正是系统智能——通过整合技术、人、环境三大要素,构建动态协同的智能生态,即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因此,AI+不仅是技术术语,更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革新,标志着智能系统从“工具”向“伙伴”的范式转变。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既包括“AI+”,也包括“+AI”,详细可点击下文:

“AI+”与“+AI”

无标题.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2600.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