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新一代控制理论框架:人机环境系统控制论 精选
2025-9-15 09:00
阅读:4305

人机环境系统控制论是一门融合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行为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新兴交叉理论,旨在研究人、机器与环境三者构成的复杂系统中,如何实现智能、安全、可持续的控制与协同演化。

一、基本定义与内涵

人机环境系统控制论(Human-Machine-Environment System Cybernetics)是在传统控制论基础上,针对人机混合系统与开放复杂环境的交互特征,提出的新一代控制理论框架,不仅关注系统稳定性与反馈调节机制,同时还强调:

1、主观价值反馈(如情感、意图、道德判断);

2、变主体性控制(系统角色、视角、意图可动态切换);

3、事实-价值混合信息处理(融合数据与经验、情感、责任);

4、系统自适应性、自组织性与协同演化能力。

二、与传统控制论的区别

传统控制论控制对象是机器系统,信息类型是客观数据,控制目标是稳定、优化,反馈机制属于客观数据反馈,控制方式是自动化控制;相比传统控制论而言,人机环境系统控制论控制对象是人+机器+环境,信息类型是事实+价值+情感+经验,控制目标是智能、协同、可持续,反馈机制属于主客观事实价值混合反馈,控制方式是人机协同、变主体控制。详见下表:

Screenshot_20250915_085707.jpg


三、核心理论构成

1、新控制论

引入价值反馈机制,将人的主观判断、情感、道德纳入控制回路,突破传统“只认数据”的局限。

2、新信息论

超越香农信息论的“比特“形式数量计量,强调信息的内容价值密度(如经验、语义、情境)。

3、新系统论

强调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关注人-机-环境协同演化与突现行为。

4. 计算-算计模型

将“计算”(逻辑推理)与“算计”(价值判断、策略谋划)结合,实现事实-价值混合决策。

四、典型应用场景

Screenshot_20250915_085736.jpg


五、未来发展趋势

1、从“控制”走向“协同”,即由“系统控制人”转向“人-机-环境共演”;

2、从“数据驱动”走向“价值驱动”,融合伦理、情感、文化等因素;

3、从“单主体”走向“变主体”,系统角色可动态切换(如驾驶员↔自动驾驶系统);

4、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治理”,应对开放、复杂、不可预测环境下的智能控制问题。

六、结语

人机环境系统控制论不仅是对传统控制理论的扩展,更是对智能系统本质的重新定义。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人、机、环境高度耦合的未来社会中,如何实现有温度的智能控制?”这需要跨学科融合、新理论构建与工程实践协同推进,是下一代智能系统发展的关键方向。


mmexport1752356593579.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501992.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