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把大脑看成“计算机”或是一个本质错误 精选
2025-8-14 10:22
阅读:2503

大脑与计算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系统。大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物器官,由大约860亿个神经元及其复杂的突触连接构成,能够进行创造性思考、情感体验、并行处理和适应性学习等多种复杂功能。它不仅能够处理逻辑信息,还能结合经验、情感和环境因素做出灵活多样的“算计”决策。计算机则是基于电子元件和二进制逻辑构建的人造设备,擅长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具备高度的程序化执行能力,但缺乏情感、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大脑的灵活性和创造力令人惊叹,而计算机则以其高效性和精确性为人类所用。

一、大脑的“计算”能力很差

计算机可以做到高度精确的计算,如在数学计算中,只要输入正确的数据和运算指令,计算机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进行加减乘除等复杂运算,得出精确的结果,像在金融领域的财务计算,能够精确到小数点后很多位。大脑在处理数学计算等精确任务时,容易受到情绪、注意力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很难像计算机那样快速且准确地完成,人在连续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时,可能会因为疲劳或者分心而出现计算错误。

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极快,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数据处理和计算任务。以超级计算机为例,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数以亿计的运算操作,对于解决大规模的科学计算问题,如气候模拟、物理实验模拟等非常关键。大脑的神经信号传递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大脑处理信息需要经过多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复杂的网络连接,所以整体的计算速度无法与计算机相比。

大脑具有高度并行的处理机制,可以同时处理大量的信息,例如在我们行走时,大脑可以同时感知周围环境、控制身体平衡、规划行走路线等。这种并行处理能力使得大脑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快速做出适应性反应。虽然计算机也有并行计算的技术,但在处理复杂、不规则的信息并行任务时,仍然很难达到大脑的水平。

大脑能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灵活的决策。它可以结合以往的经验、知识和情感,创造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艺术家在创作一幅画时,大脑可以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情感体验和艺术技巧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计算机目前只能按照预设的程序和算法进行操作,缺乏真正的创造力和灵活性,虽然有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在尝试模拟创造,但它仍然只是基于大量数据的模式匹配和组合。

大脑具有强大的感知能力,可以感知外部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信息,并且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的分析和解读。同时,大脑还能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在决策和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虽然可以通过传感器获取一些外部信息,但它对信息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无法像大脑那样将感知和情感融入到“计算”过程中。

二、大脑可以进行“算计”

大脑与计算机有很大不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大脑具备复杂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力,包括算计这种涉及思考、谋划、权衡等诸多因素的行为,而计算机主要侧重于执行程序指令进行计算和处理数据。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基于预设的程序和算法,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执行指令,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计算、存储和输出。它只能按照人类预先设定的规则进行操作,缺乏自主思考和灵活调整的能力。而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更为复杂和灵活,会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够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以及当前的情境等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规划。大脑能够主动地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并根据目标和需求动态地调整处理方式,以产生适应性的行为和决策。

计算机并不具备真正的“算计”能力。其所谓的“算计”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不具备自主性、创造性和目的性。计算机无法像人类一样理解事物的意义和价值,也无法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改变策略。而大脑的算计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涉及到对未来的预测、对利益和风险的评估、对不同选择的比较和权衡等。人类会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意图,运用智慧和经验来制定计划、采取行动,以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大脑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灵活地调整思维和行为方式,展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三、把大脑看成计算机只是一种比喻

将大脑比作计算机就是一种便于理解的比喻,大脑本质上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物系统,并非真正的计算机。

大脑和计算机都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大脑通过神经元接收、传递和处理外部信息,产生感知、思维、记忆等认知功能;计算机则通过硬件和软件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计算、存储和输出。大脑有记忆功能,能存储大量信息,如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计算机也有存储设备,如硬盘、内存等,用于保存数据和程序。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大脑是由生物神经元和突触构成,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信号传递和复杂的神经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其过程涉及生物化学反应和神经活动的动态变化;计算机则是基于电子元件和电子信号的二进制数字计算,遵循严格的逻辑运算规则。大脑具有强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能够通过神经可塑性不断调整神经连接和突触强度,根据经验自动学习和改变行为模式;计算机的学习主要依赖预设的程序和算法,虽然可以进行机器学习,但需要大量数据和明确的训练目标,缺乏大脑那种灵活的自主学习能力。大脑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具有高度的并行性,例如同时感知周围环境、思考问题、控制身体运动等;传统计算机通常按顺序执行程序指令,虽然现代计算机有并行计算技术,但在并行处理的复杂性和效率上仍远不及大脑。大脑可以处理模糊、不完整或不确定的信息,通过模式识别、类比和联想等方式,在不精确的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内容;计算机通常需要精确的数据和明确的指令,对模糊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弱,需要借助复杂的算法和模型来模拟模糊推理。大脑不仅能进行认知活动,还产生情感、意识等主观体验,这些是目前计算机所不具备的。虽然可以模拟某些情感表达,但没有真正的情感和意识体验。

概括而言,将大脑比作计算机是一种过于简化的隐喻,这种比喻忽略了大脑的本质特性。大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环境互动的产物,它并非像计算机那样按照预设程序运行的机器,而是在人(主体)、物(外部刺激与环境中的物体)、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之间动态交互中不断生成和发展出来的复杂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网络的自我调整和重塑,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产生情感、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等计算机无法实现的功能,它是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动态的生物系统,与机械式的计算机有着本质的区别。

英文书封面.jpg

为什么说人机协同问题超越了科技领域?

人机协同问题远超科技范畴,它深刻介入社会、经济、伦理与哲学领域,重塑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这不仅是技术如何运作的问题,更是人类如何在技术浪潮中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的挑战。

人类的独特性会被机器侵蚀吗?

机器的崛起正在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独特性”的边界。创造力、情感、道德判断,这些过去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特质,正在被机器逐步逼近。比如,机器生成的艺术作品已经可以在画展上获得认可,甚至有AI谱写的音乐在音乐厅中演奏。这些成果让人不得不思考:如果机器能够在艺术、音乐等领域达到如此高度,人类的独特性是否会被削弱?但这里有个关键点——机器的“创造力”并不是真正的创造力。它依赖于对已有数据的学习和模仿,而人类的创造力则源于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情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一点是机器永远无法企及的。然而,这种技术的逼近正在改变我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如果机器可以做得更好,我们是否还需要坚持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人类特质”?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哲学上的自我反思。

人机协同正在重塑社会关系

人机协同并非孤立存在,它深深嵌入社会结构中,影响着资源分配、权力分配和社会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上,技术的普及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自动化正在取代许多低技能、重复性高的工作,比如制造业中的装配工人。与此同时,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等技术岗位的需求却在快速增长。这种变化看似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它背后隐藏着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大公司和资本拥有者更容易掌握这些技术,而普通劳动者可能被边缘化。这种技术鸿沟不仅影响个人,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算法偏见问题也在挑战社会公平。亚马逊的招聘算法因为训练数据中存在性别偏见,导致女性候选人的排序被系统性降低。这种技术偏见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还可能固化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人机协同的社会影响远超技术本身,它正在重新定义谁是受益者,谁是被边缘化的群体。

伦理问题让技术的边界更加模糊

人机协同的伦理问题是它超越科技领域的重要体现。随着技术的普及,责任归属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自动驾驶领域,当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责任应该由谁承担?是汽车制造商、软件开发者,还是乘客?这种模糊性让人机协同从纯粹的技术问题变成了一个深刻的伦理挑战。更令人不安的是算法偏见的问题。2019年,算法被发现对非裔美国人存在系统性歧视。这些问题暴露了技术并不是中立的,它反映了设计者的价值观和社会的结构性不平等。人机协同的伦理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如何运作,而是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和公平性。

人类行为正在被技术塑造

人机协同正在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方式。在工业自动化中,人类更多地承担监督和调整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参与生产。这种角色转变不仅改变了工作内容,还可能对人类的自主性产生深远影响。医疗领域同样如此。医生在诊断时越来越依赖机器的辅助,这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但也可能削弱医生的独立判断能力。这种依赖性让人机协同从技术问题转变为人类如何在技术环境中保持自主性和责任感的问题。

人机协同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

人机协同的核心问题在于它对“人类角色”的重新定义。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一个机器能力不断增强的世界里,人类的独特性和价值是什么?如果我们无法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可能在技术的浪潮中迷失方向。技术的初衷应该是服务于人类福祉,而不是取代人类的核心价值。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技术设计时充分考虑社会公平、伦理规范和人类独特性的保护。人机协同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对自身未来的深刻对话。

无标题.jpg

把大模型看成大脑也是一个本质错误

从本质来说,无论GPT5.0还是DeepSeek,所有的大模型都是一个基于大量数据和复杂算法的计算过程。它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学运算和模式识别来处理输入的数据,并生成相应的输出结果。它依赖于计算机硬件的强大计算能力,按照预设的程序和算法逻辑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转化,从而实现对信息的表征和预测等功能。而大脑的“算计过程”可以理解为大脑在处理问题、做出决策等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还涉及到情感、意识、创造力、直觉等多方面的因素。大脑通过神经元之间复杂的连接和信息传递,综合运用过往的经验、知识以及各种感知信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如思考、判断、推理、联想等,来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将大模型和大脑进行比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两者在处理信息方面的异同,把大模型的本质归结为计算过程,而大脑的本质归结为算计过程,可以更好地凸显出它们在本质属性和工作原理上的差异。所以,把大模型看成大脑是错误的。

1、运作机制不同

大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物器官,由大量的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其运作机制基于生物电和化学信号的传递,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快速传导,在突触处释放神经递质来实现信息传递和处理。例如,当看到一个物体时,视网膜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元处理和信息整合,最终形成对物体的视觉认知。相比之下,大模型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构建的数学模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利用数学函数和矩阵运算等方法来模拟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它没有生物意义上的神经元和突触等结构,而是通过参数调整来优化对数据的表征和预测能力。

2、目的不同

大脑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它不仅要处理各种感官信息,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还要控制身体的运动、调节生理功能、产生情感和意识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大模型则是人类设计和开发的工具,主要目的是为了处理特定类型的数据和任务,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推荐系统等,以辅助人类完成各种工作和决策。

3、认知过程不同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主动、灵活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适应性。大脑能够通过联想、推理、类比等方式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并在面对新问题时生成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例如,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推断出一些新的物理现象或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大模型的认知过程是基于对训练数据的统计和模式识别,它只能在已有的数据和知识范围内进行推理和生成,难以像人类一样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和联想。例如,虽然大模型可以生成一些看似新颖的文字或图片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是基于对训练数据的拼凑和改写,并没有真正的创造性和情感内涵。

4、对 “智能” 的理解不同

人类的智能是多维度的,包括感知、记忆、学习、推理、决策、创造、情感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概念。大脑的智能还与意识、自我意识等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这些功能目前仍然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难题。大模型的 “智能” 主要体现在对特定任务的高效处理和预测能力上,它并不具备像人类一样的全面的智能和意识。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大模型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准确地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但它并不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也没有情感和主观意识。

总之,大模型和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有本质的区别。大模型是基于数学和计算的工具,而大脑是一个复杂、灵活、适应性强的生物系统。大模型擅长处理特定的任务,但缺乏大脑的灵活性、多模态处理能力和情感因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49761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