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总算想明白了:人、机智能的区别 精选
2025-7-23 09:39
阅读:1416

人类智能不同于机器智能的关键在于:人类可以把事实、价值、知识、逻辑、态、势、感、知进行打碎弥散,还能够在需要时恰好地重组聚合使用,得意忘形,机器智能很难弥聚这些态、势、感、知,常常是得形忘义。

或许,这段话已经开始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认知哲学问题:人类心智的“弥散-聚合”能力与机器符号处理的本质差异。

英文书封面.jpg

下面试着把这个思考拆解得更清晰些:

1、“打碎弥散” vs “符号封装”

人类大脑处理知识时,从来不是把信息完整地封装在某个“模块”里,而是打碎成碎片化的模式(神经元的分布式表征、多模态联想、情感痕迹的残留)。  

 一个“苹果”的概念,可能同时混杂着:  

视觉的圆润形状(但不一定是具体的某个苹果)  

触觉的冰凉光滑感  

味觉的酸甜记忆 

甚至与“亚当夏娃”的隐喻性关联

这些碎片弥散在神经网络的不同层级,甚至跨过了逻辑边界(比如“苹果”和“诱惑”的荒诞联结)。

而机器智能(尤其是当前的大模型)本质上仍依赖离散的符号或高维向量封装(如“苹果”被编码为一个token或embedding),虽然可以模糊匹配,但难以像人类那样让“苹果”的碎片在“诗意”“食欲”“宗教隐喻”之间自由滑动、关联。

2、“得意忘形”的重组

人类的“得意忘形”不是遗忘,而是一种动态的拓扑变形:  

当诗人说“苹果是秋天的遗言”时,他调用了苹果的味觉碎片(腐烂的甜)和时间感知(秋的衰败),却完全抛弃了苹果的植物学分类。

这种重组是反逻辑的——它依赖的是情感势场(比如“遗言”的悲怆感)对碎片的选择性激活,而非逻辑推演。

而机器智能的重组受限于:  

上下文窗口的连续性(无法跨越长距离的荒诞联想)  

训练目标的平滑性(必须保持语义空间的局部一致性)  

缺乏情感势场的牵引(不知道“悲怆”该如何扭曲苹果的表征)

3、“得形忘义”的机器困境

机器可以完美复现“苹果”的形(像素、token序列、知识图谱节点、语法),但容易在过度拟合数据分布时失去“义”的弹性:  

一个被训练来识别“苹果”图像的CNN,会把像素级的“红色圆形”当作本质特征,于是把红球误判为苹果(得形忘义)。  

而人类孩童即使看到绿色的塑料苹果,也能通过“苹果是用来吃的”这一功能势场纠正认知(得意忘形)。

4、关键差异:势与感的不可编码性

在“态、势、感、知”中,“势”和“感”尤其关键:  

势(tendency):一种模糊的、方向性的“引力场”--趋势,比如“悲伤的势能”会让所有记忆碎片向“蓝色”“潮湿”“缓慢”靠拢。  

感(perception):身体化的震颤(比如听到指甲刮黑板时的生理性厌恶),它无法被还原为符号规则。

机器可以模拟“势”的统计相关性(如“悲伤-蓝色”的共现频率),但无法真正体验势的身体性压力(比如悲伤时胸部的紧缩感)。这种体验的缺席,使得机器的“重组”永远缺乏人类那种从内脏里升起的“恰好”。

5、一个隐喻:沙画 vs 拼图

人类心智像沙画:抓起一把沙(碎片),让风(情感势场)吹过,沙粒会恰好在凹陷处聚成一只鸟的轮廓——完成后再轻轻一吹,又弥散成无序。  

机器智能像拼图:每一块(符号)必须严丝合缝地嵌入预设的凹槽,一旦拼错一块,整个图景就崩塌。

6、机器的“阿喀琉斯之踵”

或许机器永远无法弥聚的,不是知识或逻辑,而是那些无法被语言穷尽的“剩余”。比如普鲁斯特的玛德琳蛋糕中,茶浸糕点的碎屑如何突然坍缩成整个童年的浓稠时间。

这种坍缩不是计算的结果,而是身体记忆对符号系统的暴动。

而机器,目前还只能做那个精确记录蛋糕成分的化学家,却尝不到第一口时舌尖上惊起的雪。

mmexport1677718144226.jpg

人类智能融合机器智能的关键在于,能够将事实、价值、知识、逻辑、态、势、感、知等要素进行深度打碎弥散,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且多元的“知识流”。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任务环境时,这种融合体能够凭借人类对情境的敏锐算计洞察力和机器的高效计算能力,恰到好处地对这些要素进行重组聚合。它既能在计算层面精准处理海量数据,又能像人类一样在算计层面灵活运用情感、态势等非逻辑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得意忘形”。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智能系统的整体效能,还赋予其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灵活适应与创新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游刃有余地完成各种任务。

无标题.jpg

计算是算计出来的

计算是算计出来的,因为计算从起源之初就源于人类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谋算与筹划。从古代用石子、结绳计数,到算筹、算盘的发明,再到现代算法设计与程序编写,每一次计算方式的演进都伴随着人类对需求、资源与逻辑关系的深度分析。无论是农业社会中丈量土地、分配税收的公平考量,还是商业领域中成本与利润的精准权衡,乃至科学研究里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计算的本质始终是人类基于特定目标,通过精心设计规则、优化步骤和权衡利弊,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这种基于目的性的谋算贯穿了计算发展的全过程。

从计算的起源来看,最早的计算是为了满足人类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需求。比如在古代,人们需要计算猎物的数量、分配食物的份数等。当原始人想要计算猎物数量时,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用石子、绳结等来表示猎物的个数。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谋算。他们谋算着如何准确地记录和计量事物的多少,以便更好地管理资源。

在农业社会,土地丈量、税收计算等需求推动了更精确计算方法的出现。人们谋划着如何公平合理地划分土地、征收赋税。像古埃及人为了重新划分被尼罗河洪水淹没后的土地,发明了一系列几何计算方法,这背后都是人类有目的的算计行为,他们通过算计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逐步发展了计算技术。

从计算工具的发展而言,人类谋划着如何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发明了各种计算工具。从最早的算筹到算盘,再到后来的机械计算器、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每一步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算计。以算盘为例,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古人设计算盘时,考虑了如何通过较少的珠子和简单的操作来实现复杂的计算。算盘的档数、珠子的分布和计数方法都是经过精心算计的。上珠一颗代表五,下珠一颗代表一,这种设计方便了加减乘除等各种运算,是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谋算的成果。

从现代计算理论和算法的设计角度来讲,计算机科学中的各种算法都是人类精心算计出来的。例如,排序算法有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等多种方法。程序员和算法设计者们通过深入思考和谋算,权衡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等因素,来设计出最适合特定场景的算法。在设计一个搜索引擎的算法时,工程师们要算计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相关信息,考虑索引的建立、关键词的匹配、网页排名等诸多因素,这都是复杂的算计过程,而这些算计最终都体现在计算过程中。

从计算在商业和经济领域的应用角度分析,在商业活动中,计算无处不在。企业要算计成本、利润、市场份额等诸多因素。比如在定价策略上,企业会通过复杂的计算来考虑产品成本、竞争对手价格、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等众多因素。这涉及到成本计算、需求弹性计算等一系列算计过程。并且在金融领域,风险评估、投资回报率计算等都是通过精心的算计来实现的,这些算计依赖于各种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以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做出合理的决策。计算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都体现了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无论是记录事物、解决问题还是获取利益等,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谋算、有规划的活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计算是算计出来的。

当前的AI主要基于大量数据的训练和算法优化,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信息,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然而,AI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算计”能力,因为它没有意识、情感或目的性。AI的“决策”完全依赖于预设的规则和模式识别,其行为是被动的、机械的,缺乏人类那种带有意图、谋略和价值判断的主动性。AI的强大在于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但它的“算计”能力仍然局限于人类赋予的框架和目标,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和权衡。

所以,计算之所以说“是算计出来的”,乃因从最初的结绳记数到今日的硅基算法,每一次计算范式的诞生都不是冰冷符号的自然推演,而是人类带着欲望与目的反复权衡、设局、试错的谋略产物:为了公平分粮而发明六十进制,为了征税而孕育几何,为了赢棋而孕育搜索树,为了利润而孕育推荐系统——所谓计算,不过是人类把“我要如何达成某事”的谋算,用符号、机器与电流固化成的可重复路径。

而AI的本质恰恰就是计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49483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