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智能正在从赋能计算转向赋权算计
2025-7-21 10:58
阅读:286

当前,智能正在从赋能计算到赋权算计的转变,可以看作是人机环境系统智能在博弈形态演进中的关键跃迁,体现了从“技术增强”走向“认知博弈”的深层逻辑。

一、赋能计算:以“算力”强化“能力”

过去智能化的核心逻辑是“数据驱动、算力优先”,即通过算法、算力和大数据提升智能平台的感知、识别、决策和执行效率。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赋能”,即智能平台通过AI实现自主识别、路径规划、目标打击;智能系统通过算法辅助生成决策方案,提升决策速度与准确性;人机协同强调“人设定目标、机执行任务”,机器作为人类能力的延伸。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机器精于“计算”,人类主导“算计”。

二、赋权算计:以“权限”重构“博弈”

随着人工智能能力增强与智能系统逐步走向复杂决策应用,智能不再满足于“算得快”,而是要“谋得深”。这就催生了“赋权算计”的新阶段,也就是说,赋权指系统不再只是执行命令,而是被授予部分决策权与策略选择权,可在复杂博弈中自主调整目标、路径与方法;算计不再是人类的专利,AI开始具备模拟人类直觉、谋略、欺骗与博弈的能力,从而在智能博弈中扮演“对等对手”或“共谋者”;人机关系面临重构,从“人机协同”走向“人机共谋”,人类不再是唯一决策者,而是与AI共同构成“策略联盟”。比如,未来AI参谋系统不仅能推演作战方案,还能主动提出欺骗性部署、诱导敌方误判,实现“机谋”与“人谋”的融合。

三、趋势意义:从“效率”到“权力”

对于赋能计算阶段而言,其目标是提升效率、减少误差,AI角色是工具性执行者,决策权由人类完全掌控,智能形态体现在无人系统、精准执行,关键技术包括深度学习、边缘计算。

而对于赋权算计阶段,目标则是掌握主动、塑造态势,AI角色是策略性参与者,人类与AI共享决策权,甚至AI主导部分环节,智能形态不再仅仅是无人系统、精准执行,还包括智能博弈、认知操控,关键技术除了机器学习、边缘计算等技术外,还有强智能体工作流程、人机环境系统计算、博弈算法、上下文工程、诡诈算胆善的形式化……

四、结语

平心而论,以目前大国之间的竞合博弈进程来看,从赋能计算到赋权算计将不再是AI技术的简单升级,而是决策控制权从人类手中部分让渡给智能系统的质变。这种让渡不是削弱人类,而是迫使人类以更高维度参与智能博弈:从“操作者”变为“规则设计者”和“伦理守门人”。未来博弈的胜负,可能不再只取决于谁算得快,而是谁谋得深、谁骗得真、谁控得住。

无标题.jpg

智能教育不同于教育AI

智能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人机环境生态系统,融合了师生管、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元素,旨在创造一个全面且互动的学习环境。而教育AI则专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主要侧重于利用AI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例如个性化学习推荐、智能辅导系统等。智能教育更强调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多元要素的整合,而教育AI则更专注于技术的应用和赋能。

1. 智能教育: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智能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以人机协同为底层逻辑,构建一个动态适应的教育生态。其目标不仅是优化教学环节,而是通过技术、社会、文化、制度的协同演化,重新定义“教育”本身。在这个生态中,人工(教师经验、学生学习)、自动化(流程优化)、信息化(数据流动)、网络化(资源协同)、智能化(决策生成)被整合为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非技术要素,如伦理规范(如算法偏见治理)、社会协同(校企合作)、文化适应性(不同地区教育价值观)等必须嵌入系统设计。例如,芬兰的“现象式教学”智能平台需兼容其“无竞争性评价”的教育文化,而非简单复制东亚的刷题模式。

2. 教育AI:教育场景中的AI工具集

相比之下,教育AI的核心特征则聚焦单点效能提升,本质是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垂直应用。其价值取决于能否解决具体教育问题(如作文批改、知识图谱诊断)。由于技术的局限,教育AI通常以黑箱模型形式介入教育流程,其优化目标由开发者预设(如提高答题正确率),但未必与教育系统的长期目标(如批判性思维培养)一致。比如,某AI作文评分系统可能因训练数据的文学性偏好,抑制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还有,教育AI的有效性常常依赖并受限于智能教育系统的基础设施。若缺乏网络化教学资源支撑,AI推荐算法可能只能重复本地教师的经验盲区。

3. 两者之间的差异

教育AI如同“显微镜”:精准放大某个教学环节(如错题分析),但其视野由镜片(算法)决定。智能教育则是“气候系统”:由技术、人文、制度等多变量构成的非线性网络,局部调整(如引入AI助教)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如师生关系重构),进而实现激发唤醒师生的内在力量。

4. 实践中的协同陷阱

当前多数“智能教育”项目实为教育AI的拼贴,例如将智能排课、AI学情分析、VR实验室简单叠加,却未解决数据孤岛(信息化层与智能化层断裂)、教师角色冲突(人工层与自动化层对抗)、人-AI-学科环境协同等系统级问题。真正的智能教育需设计跨层协议,类似互联网OSI模型,确保技术层、社会层、文化层能翻译彼此的语言。

概括而言,智能教育是一整套由教师-学生-管理者智慧、自动化流程、信息化资源、网络化连接与智能化工具共同编织的教育人机环境生态系统,它让“人—机—环”协同生长;而教育 AI 只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类技术抓手,专注于把人工智能嵌入教学、评测、管理等具体场景,以技术赋能教育。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49454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