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蔡镏生先生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810278.html,物理化学家。1902年8月16日生于福建泉州。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3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10月23日逝世。曾任吉林大学教授、该校化学系主任。领导组建了吉林大学催化动力学研究中心。开展了与能源开发有关的光化学与反应动力学基础研究。为综合利用甲烷,研究了甲基过氧化氢的产生与分解反应动力学。对光解水制氢、光催化合成氨、激光引发反应及光化学合成、LB功能单分子膜、稀土离子的发光与能量转移等课题都进行过开创性研究工作。研究中重视反应可能产生的微观机制,如研究甲烷氧化,注意并得到激发态分子氧实现C-H键插入反应的可能历程在光化学系列研究中,注意到分子内与分子间的电子转移与激发能转移对光化学反应的影响。
图1:蔡镏生
1932年,蔡镏生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目为:The Photochemical Polymerization of Cyanogen: The Diffusion of Helium, Neon, Argon, Oxygen, and Nitrogen Through Quartz Glass(氰的光化学聚合:氦、氖、氩、氧和氮通过石英玻璃的扩散),论文全文:蔡镏生博士论文.pdf。此文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1805190。
蔡先生的字很棒,有其中学期间就写春联出售的报道。下图是蔡先生的一幅字,应该是:春风化雨泽大地,桃李竞芳誉中华 。不是“春风化雨降大地”。也应该是写给母校泉州的培元中学,而不是元培中学。某官方给的信息不准确。
图2:蔡镏生为母校培元中学题词
有个有趣的细节,1960年代以来,蔡镏生指导和直接参与的研究工作很多,但在他的研究集体所发表的近百篇论文中,都没有他的名字。显然,蔡先生主动不署名,对,主动不署名!与之相反,近年,存在少量科学家,甚至是大佬,年发文量很大,多的以几百为单位!客观讲,这存在署名不当的嫌疑。学术论文,从头到尾认真读一遍都是需要不少时间的,这么大的产出,能保证每篇都看吗?不认真看就敢署名也是够胆大的,后续出了事咋办?再甩锅也不好甩吧,白纸黑字写着呢。管理部门也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问题,2024年10月科技部监督司发布《科研单位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示范文本》(https://www.most.gov.cn/kjbgz/202411/t20241107_192290.html),其中要求:对短期内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专利等成果的,明显不符合科研产出规律的,由科研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实证核验。
图3:《科研单位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示范文本》要求核验短期内发表多篇论文的情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宁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109-150660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