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名家博士论文10:院士伉俪杨立铭和夏培肃博士论文1948年和1950年爱丁堡大学》中,我们提到有24对院士伉俪,吴仲华院士和李敏华院士是其中一对。
图1:李敏华和吴仲华(1989年)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吴仲华先生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809647.html,吴仲华(1917.7.27-1992.9.19),工程热物理学家。原籍江苏苏州,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50年代初发表的“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声速与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普遍理论”论文,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氏通用理论”,其主要方程被称为“吴氏方程”。60年代,提出了使用任意非正交速度分量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基本方程组。“吴氏通用理论”在国际上已广泛地应用于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中。领导研究发展了整套亚、跨、超声速计算机方法与计算机程序,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为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李敏华先生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808327.htm,固体力学专家。女。1917年11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和1948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3年1月19日逝世。在塑性力学方面,得出了轴对称平面应力问题用塑性形变理论的简单的精确解,论证了对这类问题在加载过程满足塑性形变理论的适用条件,以后又推广到平面应力问题。对涡轮轴(变截面圆轴)在扭矩作用下提出了应用非正交曲线坐标的有限差分法的新解法,能很精确地算出轴在小凹槽处的高应变集中区的应变。进行超载对低周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工作。通过对铅合金圆孔薄板试件在一种疲劳载荷作用下的实验研究,得出超载60%,疲劳寿命增加3~4倍的载荷范围,并观察到超载滑移线障碍主载滑移带的发展。
1947年,吴仲华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the Inlet Process of a Four-Strok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四冲程内燃机进气过程热力学分析)。此文文摘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1836851。努力寻找此文电子版未果。
1948年,李敏华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Subharmonic resonance of system having non-linear spring with variable coefficient(变系数非线性弹簧系统的亚谐共振),论文全文:李敏华博士论文.pdf。此文文摘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1848070。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构知识库DSpace提供此全文,记录为:https://dspace.mit.edu/handle/1721.1/68277,李先生博士论文署名为Minghua Lee Wu,随吴先生的姓。李先生硕士也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因此用此署名在DSpace中检索可以找到李先生的硕士论文,题目为Three-dimensional photoelasticity problems(三维光弹性问题),论文全文:李敏华硕士论文.pdf,DSpace记录为:https://dspace.mit.edu/handle/1721.1/68266。
图2:李敏华在麻省理工学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宁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109-148092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