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菌心说”学说看人体——“披着人皮”的菌群

已有 1962 次阅读 2016-7-24 23: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菌心说”学说看人体——“披着人皮”的菌群,是对于人体以及社会运行逻辑的创新性与颠覆性的认识,也是重构诸多知识体系的开始


张成岗(菌心说·柔性辟谷)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科学研究的目标,也是智慧的体现,是从蒙昧走向智慧、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迷信走向真相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突破了内心的约束,摆脱了内心的桎梏,挣脱了传统医学科学研究的束缚,在创新性与颠覆性科研思路的引导下,尤其是结合自己大量亲身体验,终于弄清楚人体的结构符合中医“藏象学说”之原理,即人体是由菌群与人体组成的统一复合体,菌群为“藏”,人体为“象”,菌群藏于人体之中,最多部位是肠道,而人体则成为菌群生长的土壤和平台。如果以饺子来比喻,那么,饺子馅是菌群,饺子皮是人体。大量的肠道菌群犹如“外星人”一般,采用着原核生命系统的DNA语言和结构,藏匿于人体这个真核生命系统DNA构造而成的胃肠道(粘膜)土壤之中,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饥饿感、欲望、情绪情感、心理活动,因为我们发现了“人心即菌群,菌群即人心”,与中医所说“心与小肠相表里”相一致,为中医现代化找到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从而贯穿了“菌心说”学说的三个逻辑:饥饿源于菌群、欲望源于菌群、心理源于菌群,而人类大脑的存在,则是为了理解这个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表现为人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通过“菌心说”学说来看人体,以科学原理为逻辑,以大量科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形象的比喻,将人体理解为“披着人皮”的菌群,是对于人体的创新性与颠覆性的认识,对于传统医学认识是一个重大的更新,不仅可以推动医学的研究与发展,而且对于预防慢病、预防犯罪以及预防战争均将带来重新认识,例如,“菌心说”学说认为人的肉体并非犯罪的主体,而是菌群内心所主导的情商影响甚至控制人体大脑所主导的智商所导致,表现为情感压倒了理智,从而导致人体做出一系列不恰当、不正确的决策。其实,回顾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见,人类一直在寻求真理,渴求事实和真相,寻求“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的合理解释。现在,通过我们的研究,基本上可以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向前推进一大步了,即“我”是“我”的菌群“内心”的载体,“我”来自于土壤(之中的碳水化合物等化学物质,通过DNA指令形成人形),“我”最终也会回到土壤里边去,被重新分解为化学物质,而在“我”存在的百年人生的过程,就是去理解、体会、欣赏“我”与“我”的菌群“内心”的关系,确保人菌平衡,让肉体这个“饺子皮”能够包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饺子馅(菌群)”,加上通过大脑获得的理解与意识,从而达到身心灵健康的高级状态。故有诗云:人体为皮成轮廓,菌群为馅主宰我。大脑认知存智商,菌群内心情商窝。一个人如果还没有听说过“菌心说”学说,尤其是还没有进行过能够控制菌群内心向人体传递的饥饿感以及欲望的“柔性辟谷”生活体验的话,那么,他的人生将会是不完整的,不论他是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或者是医生,或者是患者,总之,只要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在他的有生之年,都应该知道“菌心说”学说的概念和内涵,而且如果能够进行“柔性辟谷”实践的话,那么,这样的人生注定是能够成功的,这样的情商也是不可比拟的,因为对于一个平凡的肉体来说,通过柔性辟谷技术控制菌群向人体传递的饥饿感,人体就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到连续7-14天只喝水不吃饭的类似于骆驼在沙漠中的生存状态,正常工作和休息,暂时放下了食物,放下了诱惑,赢得了健康,获得了自信,为自己的人生而点赞,能够以更加宁静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和社会,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我内心管理与控制,从而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天下,进而即可致力于天下无慢病、天下无犯罪、天下无战争这三大人类目标,何足惧哉?!一句话,先菌群之忧而忧,后菌群之乐而乐,因为微生物菌群是能量的代表,是太阳能的转化者,在菌群的背后,是能量在推动着地球生命系统的运行,因此,“菌心说”学说可以说是“日心说”在生命领域应用的子集,尊重菌群就是尊重能量,就是尊重自然界,就是尊重我们人类的创造者(即能量)。为此,简而言之,顺菌者昌,逆菌者亡,区区人生百年,社会风云变幻,人体生命作为匆匆过客,莫过于洞察、了解、领悟“菌心说”学说之“人菌平衡”之大事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992576.html

上一篇:新医学·菌心说之努力方向:冲破慢病的黑暗,奔向健康的光明!
下一篇:哲学是寻找研究对象内在逻辑关系的科学,尤其是用于寻找隐藏关系
收藏 IP: 114.243.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