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来自于调研分析【自闭症儿童的部分影响因素】,以及《新概念医学

已有 2514 次阅读 2014-4-16 17: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来自于调研分析【自闭症儿童的部分影响因素】,以及《新概念医学》之推荐解法(CZ)

.

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全军军事认知与心理卫生重点实验室)

.

来自于多渠道调研分析包括直接与令人尊敬的自闭症学校校长对话、请教发现,自闭症儿童大多数存在以下相关问题,并附带部分原因分析:

1. 自闭症孩子剖腹产比例偏高。顺产孩子与剖腹产孩子相比,胃肠道菌群、呼吸道菌群、皮肤和生殖道菌群等人体共生菌群的特征往往典型地不同。

2. 自闭症孩子大多数具有抗生素使用史。抗生素对于与人体共生并呵护人体健康的菌群具有非常强大的杀伤力,会摧毁掉人体健康的菌群防线,而且还会诱发免疫系统协同联手,错误地攻击人体共生菌群,导致人体共生菌群内忧外患,难以保障人体之康健。

3. 部分自闭症孩子对于疫苗有过度反应,有可能会进一步诱发免疫攻击菌群。

4. 自闭症孩子挑食、偏食比例偏高,多以米饭、面食等碳水化合物为主,或者受父母饮食管理不善,而直接出现严重的食物种类单一化。部分孩子严重拒绝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例如肉蛋奶,或者有的孩子只吃海鲜。按照《新概念医学》和【菌心说】的观点,是否想吃饭以及对于饮食的偏好,非常可能是由于人体胃肠道菌群影响甚至决定的,从而进一步提示自闭症孩子的人体共生菌群严重失衡。

5. 自闭症孩子大多数缺乏父母关爱。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因素,很多自闭症孩子的父母由于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甚至离异,导致孩子缺乏亲情关爱。因为孩子可以从父母的亲吻和拥抱过程中获得健康菌群,否则很容易导致人体共生菌群不健康发展。

6. 自闭症孩子睡眠质量不高,容易盗汗。《新概念医学》认为,人体睡眠障碍和多梦等与人菌失衡有关,如果人体共生菌群失衡,就会导致多梦等问题。盗汗与睡眠有关,也与免疫力低下有关。

7. 自闭症孩子免疫力低下。人体是人菌共生系统。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很活跃,并在实时监控菌群侵入人体系统。自闭症儿童通常免疫失衡,菌群和免疫难以协调发展,免疫系统容易低下,孩子容易感冒发烧,这些是人体共生菌群异常之后,企图侵入人体的典型标志。

8. 自闭症孩子60-70%以上有癫痫病史。这一点也可以从《新概念医学》和【菌心说】角度解释,因为我提到过【胃肠道(菌群)地震将会导致癫痫】,因此,又将自闭症孩子的发病原因进一步指向人体共生菌群失衡。

9. 自闭症孩子多数精神心理异常,有自虐行为。同样,按照【菌心说】观点,可以进行解释,因为【神经精神心理】异常往往与人体共生菌群失衡有严重相关性。

10. 自闭症孩子中富家孩子比例偏高,由于父母较为忙碌,导致孩子在别墅等环境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并且相对比较隔离,不如农村孩子接受的环境多样性好,同样地可严重影响人体共生菌群的多样性。须知这些菌群的多样性往往与人体健康密切正相关。

11. 自闭症孩子往往与环境污染相关,尤其是化工类(重金属、有机类)相关。由于很多环境污染源不仅对于人体本身、而且对于人体共生菌群均具有破坏性,因此,环境污染必然加剧人体共生菌群紊乱,进而与自闭症密切相关。

12. 自闭症孩子多数都有语言障碍,同时不敢与人对视,表面来看,属于神经系统问题,其实在根源上,还与孩子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因为按照【菌心说】的观点,心理活动应该是人体共生菌群的一面镜子,如果心理障碍,那么很容易出现语言障碍和不敢对视等情况。

...

由此可见,诸多信息共同指向同一条线——人菌失衡?!换言之,我们是否可以假设【人体共生菌群紊乱与自闭症密切相关】?或者说,通过纠正这些【人体共生菌群紊乱就可能有助于显著改善自闭症孩子的症状】!事实上,去年12月份国外学者报道,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证明使用益生菌可以改善自闭症症状!

那么,如何推荐关于自闭症孩子的具体干预方案呢?可与我具体讨论,以便通过《新概念医学》之【溯源式问诊】,弄清楚发病原委,从而进行合理干预。虽然我目前已经知晓可能有效的自闭症孩子健康干预方案,然而还是希望能够与自闭症孩子的家长进行更多的互动,了解相关问题之后,再给出具体建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785571.html

上一篇:面对着自闭症儿童,我想起了《哭泣的骆驼》,为的是呼唤【健康
下一篇:当【云医院】来临时,医学界的天空里还有几朵乌云?(CZ)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