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自然运行论 ≈ 物质运行论+意识运行论

已有 883 次阅读 2020-8-26 17:1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然运行论 ≈ 物质运行论+意识运行论


自然界中的两大运行体和相应的运行论

——“物质运行体、物质运行论”和“意识运行体、意识运行论”


自然界的运行与变化,无非是两类,一类是物质的,另一类是意识的。


物质的运行是通过化学元素(粒子性)和/或者波动场的方式来体现的,例如万有引力驱动了天体运行,电磁波联通了星际通讯,相对论合理地解释了自然界的存在规律。


意识的运行,体现在符号逻辑的过程中,受到意识的调控,并通过语言、符号、音像等的逻辑组合,并以物质和物体的方式来体现。


然而,在物质和意识之间,离不开生命,这是因为意识基于人类的大脑,而人脑则是从动物的大脑持续进化而来,而动物的进化则需要追溯到36亿年前的生命起源(想一下“暗无天日”的海底黑烟囱情形: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虽然说构成生命的物质都是化学元素,但是,却能够被自然界选择出来,通过特定的组合,在DNA/RNA的驱动下,形成了生命,并最终以人脑的意识和智慧来展示。


不妨可以进行新的思考,或许可以产生对于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新理解。


宏观地,物质可以以“物质体”的方式来表征,更可以细分为“物质小体”。继续细分,直到原子、原子核、电子、夸克等。但是,越是细分,就越不容易看见整体和看出宏观规律,虽然细节越来越清晰。


类似地,意识可以以“意识体”的方式来理解,并可以细分为“意识小体”。继续细分,直到符号、语言、文字、声波、音像等基本元素(此处指的不是化学元素,而是已经不可细分的、可以用来表征意识的符号,例如数字、字母、音像单元等)。


在“物质运行论”方面,运行规律是由自然界来设计和把握的;但是,在“意识运行论”方面,运行规律则是由人类(智慧)来理解和把握的。


正所谓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意识运行在物质层面之上。如果没有物质这个层面(layer),那么,意识层面将无法展示其存在与运行状态。然而,如果没有意识这个层面的话,那么,自然界之中物质层面的运行,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何以理解之?


是的,在人类出现之前,从地球存在的46亿年开始,自然界一直以“物质运行论”的方式在运行着。3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生命起源与进化过程,这也是自然界“物质运行论”的结果。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虽然我们看到了生命现象这样的结果,并且知道我们人类也是从低等的、原始的生命进化而来,但是关于生命起源的why和how这样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促使人类不断地思考着,day after day, year after year。


从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到藻类、植物、动物以及人类,自然界在生命体系中,仍以“物质运行论”的方式持续地推动着生命领域的发展。


直到20-200万年左右,地球上人类的出现,使得这一切的“物质运行论”过程逐渐在向着“意识进化论”的过程发展而来,尤其是在近1万年左右、具有人类历史纪元的时间段,人类文明开始持续发展,以“意识进化论”的方式,通过意识、向着智慧,快速,并加速度发展。


从“物质域”经过“生命域”向“精神域”发展和进化而来,“物质小体”被赋予了意识,人脑的“物质小体”以“意识小体”的方式发展为“智慧小体”。自然界分别以“物质运行体”和“意识运行体”为载体,从“物质运行论”向“意识运行论”一路走来,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实属不易。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的过程中,期望“菌心说”学说、“双脑论”观点、“四元数”模型、“菌心进化论”和“动机进化论”等系列内容能够为深度理解“意识运行论”提供一定的参考。


当前已经进入到21世纪1/5阶段,基于人脑的“意识进化论”,正在持续、快速、高速、超高速发展。本世纪还剩下80年时间。人类大脑被自然界所赋予的高级智慧能力,理论上应该能够引领人类走出当前存在的诸多迷雾例如慢病阴霾,避免持续的健康伤害。


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良好发展,应该说非常看好,并积极推进。既然“物质运行论”正在快速向着“意识进化论”发展而来,那么,以“健康、和平、自由、幸福”为核心,人类的聪明才智,必然会促进自然界从“物质运行论”向“意识运行论”更加智慧地发展过去,通往永恒幸福的彼岸。


czJxs@QED@2020.08.26 17:16:0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247978.html

上一篇:[转载]地球大气演化
下一篇:再论物意关系:是否可共情?如何?为何?
收藏 IP: 221.216.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