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
医学遗传学2.0:导致人类慢病的主因可能首先是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异常,其次才是人类基因异常
2020-8-1 11:00
阅读:1605

张成岗. 医学遗传学2.0:导致人类慢病的主因可能首先是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异常,其次才是人类基因异常[J]. 生物信息学, 2020, 18(2): 65-75. DOI: 10.12113/202001002. 


ZHANG Chenggang. Medical genetics 2.0: Human chronic diseases-associated genes are primarily the genes of human symbiotic microorganisms and secondarily the human genes[J]. Chinese Journal of Bioinformatics, 2020, 18(2): 65-75. DOI: 10.12113/202001002.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XXSW202002001.html


http://swxxx.alljournals.cn/html/2020/2/20200201.html


当前慢病高发的现实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巨大挑战。虽然众多医疗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付出巨大努力,然而如果仍然沿袭现有慢病防控模式和医疗改革理念,恐怕很难在近期内实现慢病防控的突破,迫切需要引入新思路,才有可能破解慢病高发这个难题。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报道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慢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甚至因果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此启发下我们实验室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饥饿源于菌群",结合诸多文献报道证明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微生态可改善多种慢病,为"慢病源于菌群"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提出"医学遗传学2.0"(Medical genetics 2.0, MG2.0)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复杂性疾病(主要指慢病)的致病因素优先归因于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基因组异常,而人类基因组异常则是跟随前者发生顺应性改变的结果,即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组异常是慢病的主要矛盾,人类自身的基因组异常是慢病的次要矛盾,两套基因组通过联立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人体慢病持续发展。如果只是通过纠正人类基因组异常,而忽视了纠正菌群基因组异常,则难以从根本上治疗慢病,因为异常的菌群基因组仍然会持续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慢病防控方面,建议医学遗传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可向肠道菌群等人体共生微生物领域进行深化,广泛开展以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基因组为主、人类基因组为辅的人菌双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建立不同慢病的菌群图谱(含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生命组学等相关研究),并研究纠正异常菌群图谱的方法(含靶向肠道菌群的新药研发),为慢病防控找到新出路。


可全文下载:

张成岗,2020,《生物信息学》_医学遗传学2.0:导致人类慢病的主因可能首先是人体共生.pdf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成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24453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