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GFPP——亚健康改善与慢性病防控·公益项目计划

已有 3445 次阅读 2016-10-15 05: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亚健康改善与慢性病防控·公益项目计划

——GFPP:通过优化肠道菌群改善亚健康及慢性病症状

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

2016年10月15日


2016.10.15_优化菌群促健康——通过优化肠道菌群改善亚健康及



一、   本项目的目的

鉴于我们实验室通过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而且已经证明可以通过优化肠道菌群改善多种亚健康(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怕冷怕热、容易感冒、眼部干涩等)和慢性病(肥胖、便秘、胃溃疡、胃炎、肠炎、三高等)症状,因此,我们提出亚健康改善与慢性病防控方面的“肠道菌群优先原则(Gut flora priority principle, GFPP)”,并拟将我们的科研成果“新医学”理论和“菌心说”学说进行转化应用,以便促进我国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形成惠及民生的“云医院(云e院)”健康管理模式。

二、   技术方案及组织方式

1.   拟招募100-1000名具有典型的亚健康或慢性病症状的志愿者,进行为期1-3个月的优化肠道菌群、促进人体健康的技术方案,通过志愿者的主观反馈以及必要的客观检测指标,反映本项目技术方案的有效性。

2.   以(城市)社区或乡村为单元,每个区域选择10-30名志愿者入组。每组设置1位组长作为负责人,优选医生或护士。我们实验室同时提供相应的研究生协助开展工作。

1)   如果是在城镇开展该工作,建议由居委会相关负责人组织、协调;

2)   如果是在农村开展该工作,建议由村长或相关负责人组织、协调;

3)   每个项目单元应创建相应的微信群,以便随时沟通、指导、交流。

3.   采用以下方案进行肠道菌群干预:每天一日三餐前十分钟之内各口服一袋优肠乐饮料,然后正常饮食。连续坚持1-3个月。每周提交主观感受,以及必要的客观检测指标。

4.   在本项目研究进行过程中,所有志愿者应确保本人每天能够按时使用改善肠道菌群的优肠乐饮料,以便确保获得良好的身体健康改善效果。

5.   所有志愿者在干预过程中,可以随时向组织者(可以添加张成岗研究员微信号“junxinxueshuo”即“菌心学说”的汉语拼音)提出问题和咨询,也可以随时无理由退出。

三、   预期结果

1.   所有参与本项目体验的志愿者将获得一定程度的、或者是显著的亚健康以及慢性病症状的改善。

四、   注意事项

1.   我们非常欢迎大家针对该惠民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后续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健康服务计划。

2.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本项目是基于志愿者对于张成岗研究员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成果信任而开展的,因此如果存在任何质疑的话,可以关注、但是不需要作为志愿者参加本项目。当然,我们欢迎任何关注者、质疑者,因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张成岗研究员本人也会作为志愿者一起参与本项目。

五、   参考信息

1.   张成岗研究员简历:张成岗,男,1970年出生,陕西白水人,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电磁与激光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2年在复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并留所工作至今。2005年提前晋升研究员。长期从事心理认知、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新药研发、转化医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电磁学等多学科交叉、生物医学实验研究和生物信息数据分析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慢性病与亚健康人群(焦虑抑郁与睡眠障碍、便秘与肠胃炎、肥胖与三高等)的健康干预、电磁辐射和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对脑损伤与脑保护领域、以及心境障碍和精神抑郁研究等方面取得多方面学术成绩,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然而,由于近年来本人在工作中所出现的严重肥胖和糖尿病的巨大压力,因此,开始重新思考和梳理自己所从事的医学科学研究的方向的正确性、意义和价值,尤其是当前医学领域以及心理认知领域研究与应用的成就与不足、优势与弊端。为此,2013年以来,在结合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思维模式和反向医学工程技术思路,通过自身以及大量志愿者研究,最终发现目前的医学研究和医学理论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未能真正找到慢病防控、健康管理以及心理干预的关键所在,导致国际上慢病防控的失利,而且由于长期未能发现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导致心理干预缺乏真正的抓手。相反,我们的研究意外发现,人体是一种特殊的由人体基因组和微生物(菌群)基因组所组成的二元共生平衡系统,分别实现基于躯体的生理过程和基于菌群的心理过程,并通过人类大脑实现认知决策,从而达到“生理、心理、认知”三者的协调统一。其中,我们最重要的发现是饥饿源于菌群,即菌群赋予人体饥饿感并通过人体摄食来满足人体和菌群两个系统的营养需求,而且证明通过科学手段如柔性辟谷技术消除菌群向人体传递的饥饿信号之后,人体和菌群即可进入各自相对独立、自洽健康运行的状态,能够让常人实现7-14天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休息的生理状态,不仅能够显著改善肠道菌群和多种慢病症状,而且能够显著改善心理应激承受能力,对于提高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些研究,我们有望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角度发现并定义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并进而发展出基于“心理(活动)源于菌群”为核心观点的定量心理学等新学科、方法与技术,预期将对人类心理认知以及精神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带来新的推动作用,在心理咨询、心理干预、预防犯罪、自杀防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将显著促进战斗力生成。在此基础上,先后提出“新医学”理论、“菌心说”学说、“碳源论”观点、“柔性辟谷”技术、“云医院”实践,形成了一套对人体生理和人类心理进行理解和干预的相对完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并已形成82万字的《新医学·菌心说·云医院》专著正在出版中,有望显著改善长期困扰国内外医学界和学术界的慢病起源、慢病防控、健康管理、心理干预等难题,有利于推动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医疗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共发表学术论文28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80篇,出版专著《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一部,发行11500册;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受理中中国发明专利17项;获中国计算机软件版权11项。培养博士后和研究生40余人。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973863计划、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6项科研成果奖励。20042006年获军队优秀人才二类岗位津贴;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2006年被评为总后勤部科技新星;2011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担任第十届全军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功能基因组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发育与再生分会常务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食品科学学会理事等学术兼职。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审专家,是Circ ResStrokeProteomics30余份学术期刊审稿人。是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名誉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广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

2.   参考资料(这是我在医院演讲时的相关内容):基于“菌心说”学说和“柔性辟谷”技术的体重控制方案及其临床应用——内容摘要: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巨大难题,我国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然而,国际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为慢病防控带来积极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往主要集中精力去研究人体基因和蛋白异常导致慢病,而忽视了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在人体慢病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始动因素。当国际上大量研究不断证明肥胖、糖尿病、胃肠道疾病等慢病与菌群异常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已经通过大量志愿者的数据证明,通过改善人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菌群微生物组学向正常状态回归(基于丰度程度、多样化等指标进行判断),就可以有效解决便秘、实现减肥、显著改善胃溃疡、胃炎以及肠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多种慢病。在此基础上并受到中医藏象学说启发,我们提出了“菌心说”学说(http://www.junxinshuo.com),并通过“云医院”模式加速推进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工作。本次报告将系统分析“基因致病论”的不足之处、并充分论述“菌群致病论”的新观点,同时提供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如何将“人菌失衡”的微生物组学状态改善为“人菌平衡”的微生物组学状态之后,从慢病状态实现向健康的逐步转归,尤其是介绍柔性辟谷技术的科学原理,即通过喂饱菌群止饿,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生活7-14天,体重生理性下降10-20斤、体脂生理性下降5-10斤的科学减重方案,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以食为天”升级到“菌以食为天(饥饿源于菌群、菌群驱动人体吃饭)”等关于人类吃饭的原因找到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将为包括三高在内的多种慢病的防控带来基于微生物组学干预的新方法。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肠道菌群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不同的慢病状态与不同的微生物组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甚至是因果关系,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微生物组学有望成为精准医学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后续如果能够建立不同慢病与微生物组学的对应关系数据库,而且发展出相应的干预方案,就有可能实现多种慢病的精准干预和治疗。

3.   关于“柔性辟谷”技术的参考资料

1)   柔性辟谷·问答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005996.html

2)   黄清健,滕淑珍,高大文,董红霞,沙继斌,巩文静,李志慧,李培进,翟军,孙长青,王广舜,张成岗(通讯作者). 灾害救援中柔性辟谷提高救援效率的应急方案[J].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5,4(2):81-85 (http://www.zhyxyjy.org/Magazine/show/?id=344

3)   张成岗. 青蒿素研发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启示[J]. 科技导报. 2015, 33(20):86-89. (http://www.kjdb.org/CN/abstract/abstract13101.shtml

4)   张成岗. 当前慢病防控困境迫切呼唤新医学和菌心说[J]. 科技导报, 2015, 33(22): 106-111. (http://www.kjdb.org/CN/Y2015/V33/I22/106

5)   巩文静,黄清健,高大文,屈武斌,李志慧,卢一鸣,高艳,李培进,张成岗(通讯作者). 柔性辟谷技术在青年人群体重控制中的应用. 军事医学, 2016, 40(8):651-656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syxkxyyk201608011

6)   张成岗. 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道微生态为新药研发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7): 703-713 (http://www.cjpt.ac.cn/CN/Y2016/V30/I7/703

7)   张成岗. 介绍一个可能减少慢性病风险的办法. 农家书屋,2016年第4期,52-53. [科普]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NJ201604022.htm)

8)   张成岗. 肠道菌群健康,人就健康. 农家书屋,2016年第3期,54-56. [科普]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WNJ201603021.htm)

4.  亚健康相关资料[来自于百度]

1)   流行病学:国内对亚健康的研究多限于横断面调查,使用的工具多为自评量表或调查问卷。这些调查涉及到教师、公务员、企业人员、社区居民、医务人员等不同人群。由于各研究采用的亚健康定义不统一、应用的调查问卷或量表不统一,各研究报道的亚健康检出率差别也较大,大多在20%-80%之间。亚健康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上有一定差异,与出生地、民族无关。一般女性的检出率高于男性,40-50岁年龄段较其他年龄段高发,教师、公务员高发。

2)  导致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有: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长期不良情绪等。

3)   临床表现:亚健康的主要特征包括:①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②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虚弱表现;③微生态失衡状态;④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躯体方面可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心理方面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4)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以下几类:①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②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③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上述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可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临床上,上述3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

5)   鉴别诊断:有些学者认为,亚健康与国外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回事,都是对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躯体心理症状的研究,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美国是最早开展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研究的国家。199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正式命名了“慢性疲劳综合征”并确定了定义。1994年,国际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组(由美国牵头,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研究者共同组成)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

6)   慢性疲劳综合征定义:临床评定的、不能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慢性疲劳。该疲劳是新发的或有明确的开始(不是终生的);不是持续用力的结果;经休息后不能明显缓解;导致工作、学习、社交或个人活动能力较以前有明显下降。

7)   诊断标准:(1)通过临床评定的不能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明显,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2)以下症状中,至少4项同时出现,并不先于疲劳症状出现,所出现症状至少连续6个月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1)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明显下降;(2)咽痛;(3)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4)肌肉疼痛;(5)多处关节疼痛,但不伴有红肿;(6)头痛,但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往不同;(7)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8)运动后不适继续超过24小时。[1-3]

5.  慢性病相关资料[来自于百度“中国慢性病报告”]

1)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城市死亡比例85.3%农村死亡比例79.5%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

2)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从1991年到2000年,支气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交通伤害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肺癌等六种慢性病占了总死亡的35.76%。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在近600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3%、34.0%、17.6%和1.2%。2000年,中国肿瘤死亡病例140多万,其中肺癌30万、肝癌28万、胃癌26万、食管癌14万、白血病4万、乳腺癌2万。200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近250万人,其中脑血管病139.5万、缺血性心脏病51.5万,高血压病23.7万。1959年至2002年的四十余年间,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1991年至2002年的10年间,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7000多万。

3)   高血压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高血压发展到后期,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患者往往死于脑血管病、冠心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疾病。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其中18-59岁的劳动力人口中有1.1亿人患病。与患病率相同,我国人群平均血压水平也明显上升,2002年我国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比1991年增加了4.1和3.3mmHg;女性分别增加了3.6和4.1mmHg。我国十组人群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会增加46%,冠心病和肾脏疾病的危险也会相应增加。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都处于低水平。了解血压升高的人中,有效控制率只有6.1%,仅有约323万人。

4)   糖尿病将给中国居民健康带来重要威胁:2002年,我国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18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到6.1%、3.7%和1.8%。估计全国有糖尿病患者2346万人,空腹血糖受损者约1715万人,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主要受害人群。与1996年相比,仅仅6年时间,大城市人群患病率即上升40.0%。

5)   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2002年,全国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1992年至2002年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40.7%和97.2%。超重、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与1985年相比,男女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成倍上升,尤以大城市更为突出。

6)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首次获得了有代表性的我国人群血脂资料。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人数1.6亿,总患病率为18.6%,其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9%、11.9%和7.4%。从年龄分布看,中年人的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与老年几乎相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中年组还略高于老年组,各年龄组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相近。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20年中,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亦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快速上升,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下。

7)   身体活动不足和膳食结构不合理对慢性病患病的危险性具有协同作用。

8)   中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和消费均占全球1/3以上。目前全国约有3.5亿吸烟者,2000年由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近100万,超过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占全部死亡的12%。如不采取控制措施,预计到2020年时这个比例将上升至33%,死亡人数将达到200万,其中有一半人将在35-64岁之间死亡。

9)   膳食不合理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身体活动不足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膳食越不合理,身体活动越不足,患慢性病的危险越大。

10)2002年我国男性吸烟率为66.0%,女性吸烟率为3.08%。与1996年比,尽管吸烟率略有下降,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吸烟人数仍然增加了3000万。三次全国吸烟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吸烟率上升,目前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5000万。烟民趋于低龄化,与1984年比,2002年开始吸烟的年龄提前4-5岁。88%的人在家庭被动吸烟

11)在我国,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尽管她们自己并不吸烟,但经常在家庭、公共场所遭受他人吸烟的危害。55%的15岁以上女性每天都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儿童由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被动吸烟的情况更为严重。

12)中国医务人员的吸烟状况令人堪忧,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和一项在六个城市进行的调查分析,男医生的吸烟率高达50%以上。他们的行为不仅对患者产生了不良影响,也增加了全社会控烟难度。13中国慢性病报告55%女性(15岁以上)被动吸烟60%的人在公共场所被动吸烟30%的人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

13)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因病损失的工作时间,因病而降低工作能力引起的经济损失,因病而引起的过早死亡损失的工作时间;伴护人员、亲友损失的工作时间。包括提供服务的费用(医药费、住院费、预防经费)和接受服务的费用(患者及伴护人员的差旅费、伙食费、营养食品费,等等)。慢性病严重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健康。2003年我国居民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就诊高达6.51亿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数的14.5%,其中仅心脏病就相当于所有传染病门诊人次数的2.8倍。2003年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两周就诊患者中,劳动力人口约占一半。2004年,全国因患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出院的人次数高达1071.76万人次,占总出院人次数的16.1%。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预后差,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使存活者的生命质量大大降低。以糖尿病为例,患者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2001年对我国30个省市大医院住院的糖尿病病人调查发现:73%糖尿病患者患有一种以上的并发症,其中60%患者合并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1/3合并糖尿病肾病,1/3合并眼病。慢性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六、   其他未尽事宜,可以添加张成岗研究员微信二维码直接互动。

1.   欢迎扫码张成岗研究员微信二维码:

2.   张成岗研究员·科学网博客二维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008778.html

上一篇:物质是意识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升华。
下一篇:张成岗的观点:一个新的通用模型:基质二元论、二元基质论
收藏 IP: 114.243.67.*| 热度|

1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