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人,其实是“半人半菌”的高级动物

已有 2805 次阅读 2016-9-29 08: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其实是“半人半菌”的高级动物


张成岗(菌心学*菌心说*柔性辟谷,2016.9.28)


经过近几年运行下来,“菌心学”已经成为我自己的常规思维方式,意味着每当我看待世界的时候,已经能够轻松进入到“身心灵”三位一体的程度,能够理解并体验着“三个我”的快乐,或者说梳理清楚了“我的三方面”之后的愉悦,即:我的肉体负责我的生理、我的菌群负责我的心理、我的大脑负责我的意识。有趣的是,一旦采用这种方式来看自己、看外界,诸多“脑洞大开”的现象便可接踵而来,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发现,人其实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半人半菌”的高级动物!进一步,这个概念还可以推广到动物界,尤其是具有腔肠结构的动物们,因为“半人”指的是来自于人类DNA的全套细胞和组织结构,而“半菌”则指的是来自于非人类DNA、主要是环境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的全套细胞和组织结构。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体是由人体本身和人体共生微生物组成的双重遗传系统,其中,人类基因组被称为第一基因组(先天系统),微生物基因组被称为第二基因组(后天系统)。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细胞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3-10倍,第二基因组的基因种类比第一基因组多400倍左右。由此可见,说人是“半人半菌”的高级动物并不过分,在科学上完全是站得住脚的。

然而,这种“半人半菌”的结构设计,却意味着自然界之中隐藏了数千年的巨大的生命系统的控制逻辑,因为,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基础上,我们持续发现了人体乃至人类的一系列关键线索,有可能迫使国际社会重新认识人体乃至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其中部分甚至是令人感觉到惊悚无比的问题。

首先,我们发现,人体的饥饿感源于人体胃肠道的共生微生物菌群,即“菌性”决定了人体的饥饿感。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逻辑(控制信号)。目前基本已知,人体吃饭是假象,菌群吃饭是真相,民以食为天的真相是“菌以食为天、民以菌为先”。如果使用“云e院”柔性辟谷技术消除“菌性”对于人体饥饿感的控制,人体即可进入到连续7-14天不饿不食、只喝水不吃饭、正常工作生活的柔性辟谷状态,体重出现生理性下降10-20斤,脂肪消耗5-10斤,工作效率、思维敏捷等程度会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部分慢病症状持续改善。

其次,我们发现,人的欲望源于菌群、心理活动源于菌群,即“菌性”通过赋予人体欲望和心理活动影响甚至控制人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体是菌群的“打工仔”,“菌性”的动机(motivation)通过人体的行为得以体现。

第三,所幸的是,“菌性”通常赋予人体基本的、原始的、必须的、底层的生存信号,然而,源于人类大脑的“人性”,则能够通过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实现对于这种“菌性”的原始冲动的驾驭,表现为“理智战胜情感”,即“人性控制菌性”、“人脑控制菌群”,表现出人的高级的一面,能够克服菌群的低级的、原始冲动的呼唤。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半人半菌”的高级动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心理活动、精神思想、意识信仰等的物质基础之所在,尤其是掌握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性控制菌性”即“理智战胜情感”这样的高级操作,而不是频繁地陷入到“我是吃货”等典型的“菌性控制人性”的低层次生活方式之中,成为饮食的奴隶,甚至还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受到“菌性”的控制而点赞,说什么“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其实真正的逻辑应该是“菌性通过赋予人体吃饭的饥饿感提供生存的低级需求、人性则通过柔性辟谷等技术而升华到精神和意识层面的高级需求”。

显然,“菌心学”即将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扬帆起航,并将不可逆地加速促进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科快速奔向哲学的海洋,而其前方,更加是艺术的殿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692-1005715.html

上一篇:欢迎考研:军事心理与认知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下一篇:柔性辟谷·问答集
收藏 IP: 219.238.1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2 2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