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新华社专访五河县委书记胡启望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更美五河

已有 4336 次阅读 2010-1-18 11:18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字体: 】【2010-1-18】 【编辑:五河县政府】  【点击次数: 113】【关 闭

 

(新华网访谈视频链接http://sm.xhnet.tv/Template/flash/News/Content.aspx/68419.tv 

【访谈主要内容】

 

  【主持人】据说安徽五河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九百余载了。那么我们请胡书记给我们先介绍一下五河县的历史、县情以及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概况。

    【胡书记】五河县唐代名为古虹,宋朝始称五河,至今九百余载。建县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因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而得名。全县总面积1595平方公里,人口72万,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包括两个工业区:城南工业区和沫河口工业区)、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沱湖自然保护区)、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大巩山森林公园)、237个行政村(居)。境内有多处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全国最完整的十万年前淮河古菱齿象化石。南洛高速公路和年底将要开工的徐明高速公路在五河设有出入口。五河沱湖螃蟹被中国渔业协会评为中国十大名蟹,天井湖银鱼曾为历史贡品。民歌《摘石榴》获南宁国际民歌节金奖,以其为代表的五河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顺河街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街区。

    近年来,五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围绕“生产总值过百亿,规模企业超百家,财政收入翻两番,城区面积扩一倍,生态环境大改善”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带领全县上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促进经济发展,着力保障民生,努力维护稳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先后荣获全省园林县城、安徽省首届投资环境十佳县、招商投资最佳诚信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等国家、省级荣誉称号,2008年被省政府列入第二批扩权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2004年居全省第59位,2008年居第41位,前移了18位。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自2004年以来,相继跨过50亿、60亿、70亿,年均增长12.4%以上。财政收入从1个亿到2个亿,今年将达到3个亿,同比增长31.8%。2009年1-9月份,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0.3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5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财政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29%,完成预算80.2%;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0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61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9亿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22亿元。

    【主持人】从胡书记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五河县先后获得过这么多的荣誉,特别是县域经济竞争力,近年来在全省不断争先进位。我们知道,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可以说是龙头,那么我们县在促进工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胡书记】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出企业数量增加、企业规模扩大,不断提升工业整体实力。出台《鼓励工业发展的决定》,切实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围绕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和质量的提高,通过企业改制盘活国有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规模,通过鼓励全民创业激发活力,通过建设园区提高承载能力,大力扩张工业规模,积极推动产业积聚,努力形成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4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7家,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针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从2003年以来突破10亿、20亿、2008年达到26.36亿,同比增长72.3%。2009年1-9月份达20.4亿元,年底有望突破30亿元。

    【主持人】招商引资一直是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下面请胡书记给我们介绍一下咱们县的招商引资工作。

    【胡书记】我们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以最大的决心、最硬的举措、最优的环境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紧紧围绕我县优势产业,重点引进有利于完善拉长产业链的重大核心项目,真正变项目招商为产业招商,形成招商引资的倍增效应。

    一是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充实两个园区和招商局人员力量,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围绕重点产业招商;成立招商联络处,分别联系全国重点招商区域;各乡镇成立专业招商小组,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目标管理,实行招商任务和工业项目双目标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四挂钩”和“新五条”规定。

    二是强化领导责任。建立招商引资督查调度机制,定期对各单位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并通报全县;定期召开招商引资调度会,通报招商引资进度,分析差距,研究措施,推进工作。此外,面对竞争激烈的招商形势,提出并做到“三个更加”,即更加投入,做到人员保障、时间保障、经费保障;更加专业,做到熟悉项目、熟悉企业、提高沟通能力、注意行为训练;更加严格,逐步树立“能招商就是有能力,招到商就是有政绩”的工作理念,注重在招商引资第一线锻炼干部、检验干部、选拔干部。注重科学招商。

    三是在招商引资项目的选择上,坚持招商引资的项目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招商引资项目核准时不降低环境评价相关要求,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杜绝重污染的项目、浪费资源的项目、市场前景差的项目,合法合规地做好土地供应、环保评审等工作,以理性、科学、规范的招商寻求引资规模和质量上的突破,从而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年来,全县共引进外资项目 180个,其中工业项目143个,累计到位资金 54.37亿元。招商引资工作的突破性进展有力推动了全县工业强县进程。目前,落户我县的招商引资企业数已占全县工业企业数的 86.3 %, 2007年度,我县连获蚌埠市“招商引资目标先进单位奖”、“招商引资增速奖”、“招商引资新项目结构奖”等三项大奖。今年至9月份已累计到位资金25.2亿元,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年底有望突破30亿元。

    【主持人】从胡书记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五河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也知道五河县曾荣获安徽省首届投资环境十佳县、招商投资最佳诚信县等等荣誉称号,看来是名不虚传啊!那么请问胡书记,我们县委、县政府是如何营造这么好的一个发展和投资环境的?

    【胡书记】加强以服务为核心、以效率为生命的软环境建设。始终坚持把说真话、求实效,勤奋敬业、强化落实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关键,进一步树立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导向。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部门围绕发展这个重点,转换思维方式,转变工作方法,在应对危机的特定时期,对企业实行“多予少取”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切实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一条龙”、“一站式”的服务体系,推进“保姆式”服务,增强服务的超前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发展需求,以破解企业发展瓶颈为重点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实实在在为企业排忧解难,真正使开发区成为投资者的最佳选择,创业者的最佳舞台。

    提高服务效率,重点加强了行政服务中心、投诉受理中心建设,组建了招标采购管理局、国有资产管理局,明确机构职责,提升服务效能,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办事效率。

    【主持人】说到经济发展,无论是工业、农业以及其他三产等行业,都离不开项目。我们县是如何做好项目推进、项目实施等工作的?

    【胡书记】我们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增加投入,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抓好项目编制。立足我县酿造、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矿产开发、建材、塑料制品等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论证、筛选、储存一批好项目、大项目,目前项目库重点项目已达100个,项目预算资金近300亿元。积极争取项目。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向上级争取项目。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工业加工业、工业制造业和工业装备项目、文化产业项目、休闲旅游农家乐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房地产开发及旧城改造项目、区域性重大商业项目正在积极运作中。

    抓好重大项目实施。坚持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从项目内容、牵头领导、责任单位、时序进度等方面规范项目建设,坚持定期调度,强力推进,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目前,凯迪绿色能源、11万伏变电所、3.5万吨污水处理、城南新区供电线路规整等重点项目全面竣工。三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强劲势头,2007年50万元以上投资完成19.12亿元,2008年完成26亿元,2009年1-9月完成27.55亿元,年均递增64.0%,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督促项目落实。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办法,形成项目推进工作新机制。出台“1001”行动计划,月调度、月积分、年评比,成立项目指导委员会,给项目推进情况打分,奖惩严格兑现,确保项目工作落实,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主持人】我们知道,五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一直非常迅猛,涌现了很多著名的农产品品牌,有的产品都早已走出了国门,在规模、质量、效益上一步一个台阶。我们请胡书记给我们介绍一下,五河县是如何围绕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胡书记】我们县委、县政府始终围绕农民增收一个核心,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承包权流转、农业产业化、农业品牌建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五个重点,以工业化谋化农业,以产业化经营农业,以市场化运作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造农业效益县、农业特色县、农业名县、农业强县新形象。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产业。沱湖螃蟹、沿淮蔬菜等一批具有浓郁五河特色的农产品在规模、质量、效益上有了新的发展。

    大力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土地流转总面积为6.8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5%。

    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引进、扶持、壮大规模大、层次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年加工能力100多万吨。17家企业获得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易禾米业、双丰面粉、天麒面粉三家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

    大力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打造名牌,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注重量的增长向质量、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适应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先后开发和注册了各类农产品品牌70多个,沱湖鸭蛋、千头鱼等6个产品被评为市对外推介旅游产品,“高姿牛”、“双志”、“皖雪”等新品牌市场前景良好,“牛牌”面粉、“淮情”辣根远销朝鲜、越南、日本等地,“汉白玉贡”大米获“中国著名品牌”称号,沱湖螃蟹获“省名牌农产品”和“中国十大名蟹”称号,此外,5个农产品产地和6个农产品品牌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

    【主持人】说到五河,不能不说五河民歌。特别是那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摘石榴》,曾获南宁国际民歌节金奖。五河民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五河民歌在明代就已形成,成为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我们请胡书记给我们介绍一下,咱们县是如何打造五河民歌这张“文化名片”的?

    【胡书记】好的。五河民歌是我们五河的骄傲,她不仅是我们地域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五河民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以来,五河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打造这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让五河民歌唱响天下。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3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曲目,产生了马流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著名民歌手。五河民歌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等类型,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较多,也最具五河特色。

    为更好地记录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我们县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挖掘、搜集和整理具有地域特征的五河民歌,在广泛采集整理原始曲谱、图片等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中国安徽五河民歌选》。该书收录了具有浓郁的五河地方特色的号子、秧歌、小调及生活音调等60首。同时,为配合该书发行,县文化部门精选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经典五河民歌,首选本土歌手演唱并摄制光碟,制作成《五河民歌》VCD、MTV,提高五河民歌的影响力。我们还将邀请国内知名民歌研究专家学者及历史、民俗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展五河民歌学术研讨,深度挖掘五河民歌资源乃至民间艺术资源、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探究厚重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和完善五河民歌资料库。

    我们为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警觉”转化为广大公众“敏感”的保护意识和行动,积极创造条件让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利用农闲、集市、节日、春节等时机,举办青年歌手大赛、民歌歌会、民间艺术调演、少儿文艺会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五河民歌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主持人】我们知道,县域经济的发展往往在资金、招商、土地、城建等等方面会面临诸多难题,而发展的过程就是破解难题的过程。我们五河县委、县政府在破解发展难题这方面下了哪些功夫?

    【胡书记】一是着力破解招商难题。强化领导责任,一把手带队外出招商。不断加强产业链招商,把精细化工产业、针纺服装产业的项目做深做细。加强长三角、珠三角招商小分队的力量,明确任务,力争招商项目新突破。采取熟人引荐、部门推荐、毛遂自荐等方式,盯住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定点招商。相继出台了鼓励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规范招商流程的意见,切实提高招商能力。

    二是着力破解土地难题。全力争取农转用指标,积极争取利用土地置换政策,进行以整村推进、土地置换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以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建设用地置换项目为平台,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简化工业用地程序。土地挂牌全程服务,积极推进土地预收储工作,按照国家政策,在规划区范围内完成对农民补偿并与农民签订土地收储协议,保证园区工业等用地项目需要。

    三是着力破解环保难题。改进对企业的环保服务。一般加工项目和按照规定做环评报告表的项目,由环保局全程负责环评服务,积极陪同企业办理环评手续。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对化工项目和按照规定须做环评报告书的项目,先行咨询专家意见。对专家认为通过争取可以通过环评的项目,允许先行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前完成环评工作。

    四是着力破解融资难题。积极落实全省银企对接活动各项协议,持续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通过信用评级这个工作载体,建立了提前评审、快速放贷的工作机制,有效缓解了信贷这个发展瓶颈。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着手进行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全力支持企业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为规模以上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为企业资金担保搞好服务,全程“绿灯”。

    五是着力破解城建难题。坚持城南新区开发与老城区改造并重的原则,以经营城市为载体,突出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增强城市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做好拆迁工作。城建工作之难,最难在拆迁。拆迁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面对千家万户的不同利益诉求,需要最大的耐心、付出最艰苦的努力,确保和谐拆迁。我们以公开、透明的政策,规范、严谨的操作,耐心、细致说服,对特定对象制定专门的解决方案,体现出亲情、友情、人情,破解了拆迁难题。谋划规划编制。超前谋划全县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城南新区规划、城区水环境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配套项目专项控制性详规等编制工作。明确城市建设阶段任务、时间要求、建筑风格,树立整体形象和中心区域形象。加强城市管理。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深入开展了文明创建活动,在使县城大起来、高起来的同时,逐步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乡镇也瞄准特色乡镇、特色新村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集中精力打造亮点,提高了乡镇发展水平和品位。

    【主持人】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那么胡书记,我们五河县在谋划“十二五”的发展前景方面,有哪些新的目标?

    【胡书记】一是建设一个更大的五河。城市发展目标:水乡五河、生态家园、宜居五河、投资乐园。功能定位:皖东北交通枢纽,蚌埠市次中心,发展现代工贸和旅游,休闲为主的水网城市。城市规模:县城面积40平方公里,沫河口镇面积30平方公里(包括沬河口工业区),县城人口30万;推进“两高(徐明、蚌五泗高速公路)三环”(东环线、西环线、南环线)公路建设,谋划铁路建设,水路码头建设,实现水路、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二是建设一个更强的五河。实现五河经济的强盛,必须以工业大发展为支撑。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争取发展到150到200家;10亿元销售收入的企业1-2家;1亿元销售收入的企业10家以上;工业税收占到整个税收的一半以上;有3-5个核心资产在五河的上市公司;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研发团队的企业。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企业技改;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发展草根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通过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力。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加速经济腾飞。

    三是建设一个更富的五河。 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群众更加富裕,实现全面小康。财政收入达到10个亿以上。未来五年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职工的阳光工资、绩效工资达到市级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皖北领先。

    四是建设一个更美的五河。依托城市总体布局,建设县城中心区的老城商业景观风貌区、滨河景观区,打造沿河景观带,做好五河水文章,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沱湖、大巩山、焦子涧风景区、漴河风景区、顺河历史街区、一品夫人墓、九和收藏馆、沿淮水风光的开发包装,发展“山水休闲”、“湿地保护”、“森林娱乐”,打造皖北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不断提高城区绿化率,打造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挖掘五河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建五河民歌艺术团,举办民歌艺术节,带动五河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打造文化大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288280.html

上一篇:教授本无级__---
下一篇:10年100个让我们生活更美好的东西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