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大中小一体化第一性原理

已有 223 次阅读 2025-11-6 11: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以“第一性原理”思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为避免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学段割裂、内容重复或断层等问题,我们需引入“第一性原理”思维,即回归学生认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与教书育人三大根本规律,进行系统性重构与逆向设计,从而实现各学段思政教育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一、 何谓思政课一体化的“第一性原理”:三大根本规律的回归

“第一性原理”强调从事物的本质和基本命题出发进行推理。应用于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剥离纷繁复杂的教学形式与内容,追问其不可再分的根基。这一根基由三大核心规律构成:

1. 学生认知与成长规律是根本前提。教育必须遵循个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他律到自律的认知发展顺序。思政教育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刻舟求剑”,必须与学生的心理年龄、思维特点和人生阶段精准匹配。
2.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内在核心。思政工作的本质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理论灌输与情感认同,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觉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育要求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保持一种“适度张力”,既不能过高导致脱节,也不能过低失去教育意义。
3. 教书育人规律是实践路径。教育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于一体。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坚持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这三大规律共同构成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元起点”,任何教学设计与实践都应以遵循此三者为最高准则。

二、 “第一性原理”思维下的一体化教学核心内涵: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

基于上述三大规律,思政课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得以明确:

 在纵向上,表现为“循序渐进”。这要求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呈现清晰的序列性。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上,小学阶段重在情感启蒙,通过故事、仪式激发朴素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思想奠基,通过历史事实与人物事迹进行理性辨析;高中阶段重在理论升华,深入理解国家观念、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大学阶段重在使命践行,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
 在横向上,表现为“螺旋上升”。这指的是同一核心概念(如“公平”“法治”“责任”)在不同学段重复出现,但并非简单重复,而是认知深度、理论广度和实践要求的循环递进。如同攀登螺旋楼梯,每上升一圈(一个学段),都对同一主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 践行“第一性原理”的实践路径:从顶层设计到课堂教学

将第一性原理思维转化为具体行动,需从以下三个维度系统推进:

1.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系统性重构
    逆向设计,明确序列:以大学阶段最终要培养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终点,逆向倒推各学段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形成环环相扣的目标链条。
   同题异构,深度递进:建立跨学段教研机制,对同一教学主题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联合备课,明确各学段的讲解深度、案例选择与理论落脚点,确保无缝衔接。
2. 教学方法与资源的协同性创新
   方法贴合认知:坚决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倡导活动式、故事化教学;中学阶段增加体验式、讨论式教学;大学阶段强化研究性、启发性教学。
   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汇集各学段精品案例、视频与课件。同时,大力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共享共用,让各学段学生都能在社会大课堂中印证和深化所学理论。
3. 教师队伍与评价机制的一体化保障
    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常态化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教研、跨学段听课与学术交流。让大学教师了解基础的扎实性,让中小学教师看清培养的方向性,形成育人合力。
  推行素养导向的评价:改革评价体系,打破唯知识点考试的局限。设计跨学段的、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综合评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水平与进阶情况,引导教学回归育人本质。

四、 结论

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牢牢抓住三大根本规律,从系统的顶层设计入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师资与评价上进行彻底的、以学生成长为本的重构,才能有效破解各学段相互脱节的困境,真正实现思政育人过程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509134.html

上一篇:问题链教学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收藏 IP: 112.26.18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6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