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业生
思政课教学
2025-8-28 11:30
阅读:1206



如何把宏大叙事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重要的思政课教学问题。把宏大叙事的理论与当下生活结合,让学生从“知”到“信”再到“行”,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开展工作:


一、转变教学理念:从“理论宣讲”到“生活启迪”


首先,教师的角色需要从“理论的传声筒”转变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和“生活的解读者”。教学的核心目标不是让学生背诵条款,而是引导他们运用理论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分析、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生活,从而获得思想的提升和行动的指南。


二、具体策略与方法:“上天”与“入地”的结合


所谓“上天”,是指紧扣理论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所谓“入地”,是指扎根生活的温度、实度和鲜度。


1. 案例教学:用“小故事”解读“大道理”


选材生活化:摒弃遥远、陈旧、与学生无关的案例。选择近期发生的、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校园事件、网络现象(如:某位校友的创业故事、校园里的“外卖丢失”现象引发的诚信讨论、某部热门电影背后的文化自信、“AI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思考”等)。

 解读理论化: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唯物史观等)对这些案例进行层层剖析。例如,分析“躺平”与“内卷”现象时,可以结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原理,引导学生看到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批判。


2. 问题导向:从学生的真问题出发


 课前征集困惑:在讲授某个理论前,可以先向学生征集他们相关的现实困惑。例如,讲“共同富裕”前,问学生:“你们觉得现在‘卷’是因为资源不够吗?”“共同富裕是不是就是平均主义?”“我们毕业后如何参与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

· 课中围绕问题展开: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提出问题-理论探源-分析问题-寻求方案”的过程。理论是为了解答困惑而存在的工具,而不是需要被动接受的教条。


3. 情景创设与角色扮演:在“模拟”中体验


 设计模拟法庭(理解法治)、模拟政协提案(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模拟企业决策(理解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模拟历史场景(理解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等。

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切身感受到理论的现实应用和价值冲突,从而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可以模拟“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让不同小组代表不同国家,切身感受合作的困难与必要性。


4. 实践教学:让理论在“做中学”


社会调研:让学生围绕一个理论主题(如“社区治理创新”、“乡村振兴的本地实践”、“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等)开展小型社会调查,撰写报告。

 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在服务社会中体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感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物访谈:采访身边的党员、劳模、抗疫志愿者、优秀企业家等,听他们讲述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让理论拥有鲜活的面孔。


5. 话语体系转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


将“官方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青年话语”。善于运用比喻、类比、流行文化元素(电影、动漫、游戏、短视频)来进行类比和解释。

 例如,用“服务器”和“用户”来类比“国家”与“人民”的关系;用“游戏规则”来类比“法律制度”;用“打怪升级”来类比“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三、聚焦连接点:找到理论与生活的“接口”


要精准找到宏大叙事与当下生活的连接点,以下是一些关键接口:


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中国梦):引导学生思考“我的专业未来能为国家解决什么问题?”“我的职业规划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日常消费与经济发展(新发展理念):从“双十一”看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与韧性,从“买国货”看民族品牌的崛起与文化自信,从“共享单车”看绿色发展和模式创新。

 网络生活与意识形态:讨论“如何看待网络舆论?”“如何辨别谣言?”“在社交媒体上,如何理性表达?”——这直接关联到意识形态安全、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

身边治理与政治制度:从宿舍管理、食堂菜价、校园垃圾分类谈到基层群众自治、民主协商、社会治理创新。

 文化消费与文化自信:从追捧国潮、观看《长安三万里》、热爱博物馆等现象,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对教师的要求


1. 自身要吃透理论:只有自己真正理解和信仰,才能讲得深入浅出、真情实感。

2. 要真正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看什么、想什么、困惑什么、期待什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3. 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敏感:教师本人要是一个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才能不断发现和积累新鲜的教学素材。


总结而言,思政课教学的成功,在于完成一次精彩的“翻译”和“连接”:将宏大理论翻译成生活语言,将国家叙事连接个人命运。当学生发现,理论不仅能用来考试,更能用来理解世界、定位自身、创造未来时,他们自然会有所感、有所悟,并最终有所行。 这个过程,正是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生动体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业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49941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