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业生
案例教学
2025-8-3 15:42
阅读:365

将武汉大学这一事件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需聚焦价值观引导、法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反思,避免陷入八卦讨论。以下提供具体教学设计方案,可适配《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理解性骚扰的界定、危害及维权途径,明确诬告的法律与道德后果。

    认识网络舆论的双刃剑效应,反思“舆论审判”的危害。

   剖析高校管理机制在保护权益与程序正义中的关键作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辩证分析复杂社会事件的能力(避免非黑即白思维)。

    提升信息甄别与网络行为自律能力。

   掌握理性维权与有效沟通的方法。

3. 价值目标 

    强化法治精神:程序正义>结果正义。

   塑造责任意识:个人行为对社会公信力的影响。

   倡导理性包容的网络文明观。

二、教学环节设计(90分钟)

环节1:案例导入——匿名情景讨论(15分钟)

方式: 

  呈现匿名化案例(隐去校名、人名): 

  “某高校高年级学生A举报新生B性骚扰,后经调查发现举报证据不足,而A自身曾被证实有类似不当行为。事件发酵中,双方隐私遭全网曝光,引发激烈争论。”

提问: 

   你认为举报者A可能出于什么动机? 

   被举报者B可能面临哪些伤害? 

  事件中最大的责任方是谁?(个人/学校/舆论?)

目的:激发思考,聚焦事件核心矛盾,避免对真实人物的道德审判。

环节2:核心议题深度剖析(40分钟)

议题1:维权与诬告的边界——法治思维训练

 小组讨论: 

   性骚扰维权的重要性 VS 诬告对社会的破坏性 

   如何避免维权行为异化为网络暴力?(参考《民法典》对名誉权、隐私权的保护) 

 教师总结: 

  “正当维权是权利,程序正义是底线” 

   维权需证据支撑,拒绝“小作文定罪”; 

   诬告透支社会信任,伤害真正受害者群体。

 议题2:高校管理的角色——制度批判性反思 

案例对比: 

  展示国内外高校性骚扰处理机制(如:匿名举报渠道、独立调查委员会、反报复条款)。 

辩论: 

 当前高校管理更缺‘严厉惩处’还是‘科学流程’?”

 教师引导: 

  制度缺陷的连锁反应: 

  核实机制缺失 诬告成本低 公信力下降 真实受害者沉默。

 议题3:网络舆论的伦理——媒介素养实践

 情景模拟: 

  “如果你是事件曝光后的网友,你会如何发言?” 

展示事件发酵时间轴(举报→热搜→反转→网暴),分析关键传播节点。 

 强调: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拒绝标签化(如“学霸/人渣”); 

   隐私保护是基本底线。

环节3:价值观升华与行动倡议(25分钟)

1. 法治精神具象化 

   播放《民法典》关于“名誉权保护”“举证责任”的普法动画。 

   行动指南: 

      “若遭遇性骚扰:留存证据 向学校正式机构举报 法律维权” 

     > “若被诬告:冷静取证 通过正规渠道申诉 法律追责”

 2. 社会责任共识 

    小组撰写《文明网络行为公约》: 

      不传播未证实信息; 

      拒绝人肉搜索; 

     关注事件而非猎奇隐私。

 3. 度优化提案(课后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高校性骚扰防治机制改进方案》,要求包含: 

     预防教育(如新生反骚扰工作坊) 

      举报-调查-申诉全流程设计 

     对诬告者的惩戒规则 

三、教学关键点

1. 严守中立立场: 

   不评判具体当事人,聚焦行为分析与制度反思。 

2. 强化法律依据: 

   结合《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网络安全法》解析责任边界。 

3. 警惕二次伤害: 

   课堂禁用真实姓名,避免模拟加害/受害场景。 

4. 正向价值锚定: 

   结尾回归建设性讨论:“我们如何让维权更理性?让校园更安全?”

四、适配课程与思政要素映射

| 思政要素          | 教学设计体现                     |

|-------------------|----------------------------------|

| 法治素养     | 诬告的法律责任、维权程序合法性   |

| 道德责任感    | 网络言行对社会公信力的影响       |

| 制度自信      | 通过批判性分析推动制度优化       |

| 人文关怀      | 对受害者(含被诬告者)的共情引导 |

 

教学效果延伸

舆情分析报告:让学生追踪类似事件(如朱军案、清华学姐案)的舆论演变,撰写反思报告。 

校园行动:鼓励学生向校学生会提案,推动建立本校性骚扰防治学生监督小组。 

 此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将负面事件转化为制度完善与公民素养的反思契机,避免沦为猎奇谈资,真正体现思政课的实践价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业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49631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