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形式化与合理形式之间存在一些可观察和在一定程度上可量化的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判断一种形式处于何种状态,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
目标导向性
合理形式:有明确且与实际成果紧密关联的目标。可以通过量化目标完成率来衡量,例如一个项目设定了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且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开发目标,若实际完成情况与目标相符度高,说明形式服务于目标,较为合理。相符度可以用实际完成的产品数量与目标数量的比例、产品合格质量指标达标率等数据来量化 。
过度形式化:形式与目标脱节,过于注重流程、仪式等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对实际目标的追求。例如在一些会议中,参会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在签到、会议流程的规范执行上,但会议讨论内容空洞,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实质性进展,可观察到会议提出的问题解决率极低,几乎没有推动实际工作目标前进,这就是过度形式化的表现。
资源投入与产出比
合理形式:资源投入(包括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与实际产出成合理比例。以教学为例,投入一定的教学时间和师资力量,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方面有相应可量化的进步,如考试成绩的提高、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上升等,说明资源投入有效转化为了教学成果,形式合理。可以通过计算资源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如每投入一定教学经费带来的学生平均成绩提升幅度等 。
过度形式化:资源大量消耗在形式上,而实际产出却很少。例如在企业项目中,为了制作精美的项目汇报文档,投入大量人力反复修改格式、润色文字,耗费了项目组大量时间和精力,但项目实际推进缓慢,关键指标没有明显提升,如项目进度拖延、业务指标增长不显著等,说明过度形式化导致资源浪费,投入产出比失衡。
灵活性与适应性
合理形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以工作流程为例,当业务环境发生变化时,流程能够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情况,且调整过程相对顺畅,不会对整体工作造成严重阻碍。可通过流程调整频率以及调整后的效果评估来量化,如在一定时间内合理的流程调整后,工作效率提升的幅度、业务失误率降低的程度等。
过度形式化:形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对变化的适应性。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或需要调整时,由于严格遵循既定形式,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停滞。比如在某些审批流程中,遇到紧急事项需要快速处理,但因必须遵循繁琐固定的审批步骤和表格填写要求,无法及时灵活处理,导致工作延误,可观察到因形式僵化导致的工作延误次数和延误时长等指标来判断过度形式化程度。
参与主体的反馈
合理形式:参与主体(如员工、学生、用户等)对形式的认可度较高,普遍认为其有助于工作开展、学习提升或服务体验。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收集反馈,设定一些量化指标,如满意度评分(1 - 5分制,4分及以上视为较高满意度)、积极反馈意见占比等。例如员工对工作流程的满意度调查中,多数员工认为流程清晰合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反馈意见占比较大,说明形式较为合理。
过度形式化:参与主体普遍对形式感到厌烦、抵触,认为其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影响工作或学习效率。通过反馈渠道收集到大量负面评价,如员工抱怨流程繁琐浪费时间、学生反映某些教学形式过于刻板影响学习积极性等。负面反馈占比过高,如满意度评分在2分以下,负面反馈意见占总反馈意见的70%以上,可视为过度形式化的表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业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48550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