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业生
多重人才生长 模式
2025-3-30 15:50
阅读:641

校企双聘制作为一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机制,对优化区域创新人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探索校企双聘制的实践路径,可为区域创新生态建设提供新动能。以下从多维度分析校企双聘制对蚌埠创新人才环境的赋能作用及优化建议:

 一、蚌埠创新人才环境现状与挑战

1. 现实痛点

    高校资源(如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与本地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 

    企业(如凯盛科技、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面临高层次技术人才短缺,研发能力受限。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研究人才过剩,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不足。 

 2. 政策背景 

    安徽省“科大硅谷”战略及蚌埠市“创新之城”定位,亟需通过制度创新释放人才活力。 

    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僵化,制约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的双向流动。

 二、校企双聘制的赋能机制

1. 人才资源整合

   双通道职业发展:允许高校教师(如安徽科技学院)在企业担任技术顾问,企业专家(如丰原集团)在高校开设实践课程,实现“学术+产业”双轨晋升。 

   柔性引才:通过项目制合作吸引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如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参与蚌埠本地企业研发。 

 2. 创新要素流动 

   共建研发平台:以双聘制推动蚌埠医学院与生物基材料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医疗科技成果产业化。 

   技术需求对接: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机制,如针对蚌埠传感器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定向攻关。 

 3. 人才培养升级 

   定制化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开设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等专业方向,培养适配本地产业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能力提升:依托中国(蚌埠)传感谷等载体,打造“校内导师+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三、蚌埠实施校企双聘制的关键路径

1. 政策创新突破 

    制定《蚌埠市校企双聘人才管理办法》,明确双聘人员薪酬、社保、知识产权归属等细则。 

    设立专项补贴基金,对参与双聘的高校教师(保留事业单位待遇)和企业技术骨干给予奖励。 

 2. 平台载体建设

   建立“蚌埠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集成人才数据库、技术需求库和成果交易平台功能。 

    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先行先试,探索跨境校企双聘模式(如引入合肥工业大学国际研究院资源)。 

 3. 评价机制改革

    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如技术入股收益、企业研发专利)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 

    对企业参与双聘的投入(如研发费用、实训基地建设)给予税收抵扣优惠。

 四、风险防范与可持续发展

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三方(政府、高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动态调整合作权责。 

考核退出机制:对双聘岗位实行“3年周期评估”,未达预期目标则终止聘任。 

区域协同拓展: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推动蚌埠与南京、苏州等地建立跨区域双聘互认机制。

 五、典型案例参考

合肥模式中国科大与京东方共建新型显示研究院,双聘科研人员主导完成多项“卡脖子”技术突破。 

苏州经验:苏州大学与生物医药产业园联合设立“产业教授”岗位,5年内推动30余项新药上市。 

本地实践: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双聘团队,实现0.12mm超薄玻璃量产。

结语

校企双聘制是破解蚌埠“创新资源碎片化”难题的关键钥匙。通过制度设计打破体制壁垒、激活人才价值,可助力蚌埠建成皖北科创高地,并为中小城市创新生态建设提供示范样本。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地配套,构建“人才—技术—资本”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

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加快突破

推动皖北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三融”)融合发展,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现实需求,通过系统性规划、产业协同、政策创新和生态保护实现突破。以下是具体策略分析:

一、明确定位:以产业为核心,构建“三融”协同体系

1. 新型工业化驱动 

   聚焦特色产业集群:依托皖北农业资源(如亳州中药材、宿州粮食加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延伸产业链;利用煤炭等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  

   数字化赋能传统工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如阜阳装备制造),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生产效率。  

   培育新兴产业:引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等低碳产业,打造皖北“双碳”产业走廊。

2. 城镇化承载

   产城融合示范区:在阜阳、蚌埠等中心城市周边规划产业新城,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吸引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县域经济提升:支持县域特色园区(如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增强县城产业集聚能力,形成“一县一业”格局。

3. 乡村振兴筑基  

   农业现代化:推广高标准农田和智慧农业,发展订单农业、冷链物流,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乡村多元价值开发:挖掘皖北文化遗产(如老子文化、泗州戏),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推动“三产融合”。

二、关键突破路径

1. 基础设施先行  

   交通网络优化:加快阜阳-黄冈高铁、淮河航道整治等项目建设,打通皖北与长三角、中原城市群的物流通道。  

   数字基建下沉:推进5G网络覆盖农村,建设“数字皖北”平台,助力农产品上行和乡村治理。

2. 政策机制创新  

  土地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工业用地弹性出让,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  

   金融支持:设立“三融”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PPP项目;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低碳产业。

3. 人才引育并重  

   本土人才回流:实施“皖北工匠计划”,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税收减免和创业补贴。  

   跨区域协作:与合肥、南京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定向培养农业经理人、技术工人。

4. 生态保护与绿色转型  

   严控高污染产业:划定生态红线,推动煤炭产业清洁化改造,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  

   乡村环境整治:推广“生态补偿+产业置换”模式,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旅游结合。

三、区域协作与试点示范

1. 跨市联动发展 

    建立皖北城市群联席会议机制,统筹产业分工(如亳州-阜阳共建中医药产业集群)。  

    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段协同发展,联合申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 打造示范样板 

    选择基础较好的县区(如蒙城县、泗县)开展“三融”试点,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园区带动乡村”模式。  

   推广“太和板面”“砀山酥梨”等品牌化经验,形成“一村一品”全国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省级政策倾斜:争取安徽省在财政转移支付、重大项目布局上优先支持皖北。  

考核机制优化:将“三融”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设立绿色发展、农民增收等差异化评价体系。  

社会力量动员:鼓励企业通过“万企兴万村”参与乡村振兴,构建政府-市场-村民共建机制。

结语

皖北“三融”突破需以产业升级为引擎、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纽带,通过制度创新破除行政壁垒,最终实现工业强基、城镇提质、乡村富美的共赢格局。短期内可聚焦1-2个重点领域(如农产品加工集群、县域城镇化),形成示范效应,逐步扩大改革覆盖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业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47994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