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业生
基于STS(科学-技术-社会)视角的思想价值理性三层逻辑
2025-3-27 10:46
阅读:588

以下是基于STS(科学-技术-社会)视角的思想价值理性三层逻辑框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系统化设计方案:

 STS视角下思想价值理性三层逻辑框架

第一层:本体论逻辑——价值理性根基建构

1. STS互动中的价值锚定

   科学维度:以唯物史观为核心,解析科技发展与社会形态演进的辩证关系(如AI技术对劳动价值观的重塑)。 

   技术维度:批判技术工具理性陷阱,强化技术伦理教育(如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与人的主体性冲突)。 

   社会维度:立足本土化语境,整合中华文明传统价值与现代公民意识(如“共同体意识”与全球化的张力平衡)。 

   方法论:历史比较法+经典文本深度阐释(如《资本论》技术批判思想)。 

 2. 价值共识生成机制

   构建“科技-人文”对话平台,通过技术伦理辩论赛、科幻作品解构等载体,引导青年在技术实践中反思价值选择。

 第二层:方法论逻辑——教育系统动态适配

1. STS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 

   场景化议题: 

      基因编辑与生命尊严边界 

      元宇宙社交与人的异化风险 

      碳中和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观 

   工具创新: 

      虚拟仿真实验室(如模拟技术决策中的伦理困境) 

      社会技术系统建模(可视化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链式影响) 

 2. 三螺旋协同机制 

   --企联动: 

     政府主导政策价值引导(如科技伦理审查制度解读) 

     高校搭建跨学科课程矩阵(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企业提供真实技术伦理案例库(如自动驾驶道德算法争议) 

 第三层:实践论逻辑——行为转化效能提升

1. 认知-情感-行动阶梯渗透 

   认知层:通过技术史脉络梳理(如从蒸汽革命到量子计算),揭示技术发展背后的意识形态博弈。 

   情感层:运用沉浸式叙事(如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研讨),唤醒技术危机共情。 

   行动层:设计“技术向善”社会实践项目(如乡村数字化扶贫中的价值观践行)。 

 2. 评价反馈体系

   量化指标:技术伦理决策模拟测试得分、社会责任感量表 

   质性评估:技术应用场景中的价值冲突解决案例深度访谈 

   动态校准: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者价值观演进轨迹追踪(需符合伦理规范) 

 框架创新点

1. STS张力激活: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静态说教,将技术社会的现实矛盾转化为教育驱动力。 

2. 三层闭环逻辑:从价值本体确证到行为外化,形成“理论武装-认知冲突-实践验证”的强化回路。 

3. 技术反哺路径:利用区块链建立不可篡改的价值观成长档案,增强教育过程可信度。

 实施挑战与对策

挑战1: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教材更新周期 

  对策:开发开放式动态知识图谱(Wiki式协作更新) 

挑战2Z世代技术原住民的认知防御机制 

  对策:采用Minecraft式沙盒游戏化学习(在技术建造中植入价值观抉择) 

 需进一步讨论具体应用场景(如高校思政课改革/企业科技伦理培训),可针对性优化操作路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业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47949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