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业生
国社科增加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为何?
2025-3-25 16:21
阅读:1338

今年国家社科基金新增"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学科,这一调整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政策导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 回应科技革命的时代需求

   科技与社会矛盾的显性化: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等颠覆性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如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社会治理挑战(如平台垄断、数字鸿沟)亟需系统性研究。

   创新驱动战略的社科支撑: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国家实验室治理体系、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等研究需求激增,需构建中国特色的科技治理理论框架。


 2. 学科建设的范式突破

   超越传统学科壁垒:突破"科技归理工、社会归社科"的学科分割,建立跨学科方法论体系。例如,区块链技术的DAO组织研究需融合计算机科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工具。

   构建中国STS学派:不同于西方STS的后现代批判传统,中国STS可能更侧重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如数字政府)、科技支撑共同富裕(如智慧农业技术推广)等实践导向研究。


3. 研究重点的预判方向

   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立涵盖伦理审查(如脑机接口实验)、风险预警(如AI深度伪造)、问责机制(如自动驾驶事故责任)的全链条治理模型。

   数字化转型的社会影响:数字劳动异化(如平台零工经济)、智能技术对阶层流动的影响(如教育AI加剧城乡差距)、元宇宙虚拟社会建构等前沿议题。

  新型科研范式的制度创新:大科学装置的多国共建机制(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参与模式、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政策容错机制等。


4. 政策制定的智库功能

   科技风险评估矩阵开发:建立包含技术成熟度、社会可接受度、制度适配性的多维评估模型,为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依据。

   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研究新型举国体制下"链主"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的协同机制,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制度性障碍。


 5. 国际话语权建构

   科技标准与价值观输出:在数字经济规则(如数据跨境流动)、太空治理(如月球资源开发)、人工智能军控等领域推动中国方案的国际规则内嵌。

   科技人文交流机制:通过"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探索技术转移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构建负责任的技术转移范式。


这一学科建制标志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正在形成"科技时代的新文科"范式,未来可能涌现三大趋势:研究方法上更多采用计算社会科学(如社会仿真建模)、知识生产上强调"学者-工程师-公众"协同共创、成果应用上注重政策实验(如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区)。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平衡技术工具理性与社会科学价值理性,避免陷入"技术解决方案主义"陷阱,将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挑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业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47926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