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小切口,作大文章:思政课教学设计技术性艺术性漫谈

已有 1093 次阅读 2024-9-13 08:49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小切口,作大文章:思政课教学设计技术性艺术性漫谈           蚌埠学院 胡业生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巧妙选择小切口,运用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手段,将思政课打造成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富内涵又生动有趣的课堂,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一、小切口的选择:以小见大,贴近实际    思政课的内容往往涵盖广泛的理论和宏大的主题,如果直接从宏观层面进行讲解,容易让学生感到抽象和遥远。因此,选择一个恰当的小切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至关重要。 小切口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一个身边的案例、一个热点问题,或者是学生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从诚信这一具体价值观念入手,通过讲述一位诚实守信的创业者成功的故事,或者分析校园中考试作弊现象所带来的危害,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到对其他核心价值观的探讨。 小切口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课的内容。 二、技术性手段的运用:丰富形式,提升效果    在确定了小切口之后,需要运用各种技术性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能够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例如,在讲解生态文明建设时,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目睹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 在线教学平台的利用: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如学习通、慕课等,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线讨论、作业提交与批改等功能。教师可以提前在平台上发布预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平台组织小组讨论、在线投票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穿越到历史事件现场,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增强历史教育的感染力。  三、艺术性方法的融入:情感共鸣,激发兴趣    思政课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情感共鸣。因此,艺术性方法的融入是必不可少的。1. 故事化的讲述:故事是人类最古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中,通过讲述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时,可以讲述红军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2. 情感化的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同时,要注重语言的表达艺术,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阐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3. 情境化的创设: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体验感。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 四、小切口与大主题的有机结合:由点到面,深化认识

在以小切口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其与思政课的大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由点到面的拓展和深化。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对小切口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逐步引出与之相关的宏观理论和重大问题,让学生明白小切口背后所蕴含的大道理。例如,从一个具体的扶贫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扶贫政策的制定依据、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效,进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小切口的研究和思考,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思政课的整体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总之,思政课教学设计要善于选择小切口,运用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手段,将小切口与大主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小切口,作大文章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450911.html

上一篇:人与人互动关系研究
下一篇:投诉教学时长问题
收藏 IP: 60.170.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