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谷花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zizhang 张欣,或称子张,山东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习。

博文

顾彬说:“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女的……” 精选

已有 5806 次阅读 2012-4-2 09:31 |个人分类:人物:人海茫茫|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medium, white

顾彬说:“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女的……”

他的意思是说,他翻译了很多当代中国诗人的作品,现在还在翻译,中国的诗人们似乎很需要他,可是他们却并不学习德语、了解德语文学或去理解他,反而常常责怪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难道他只能像服务于男人的女人那样服务于中国的诗人们吗?

这个意思当然不是顾彬直接说出的,但我分明听出了他的委屈。

“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女的……”这是顾彬今晚发表的一个短暂演讲的最后一句,他是在杭州宝石山上一个书吧里介绍自己的学术“来源”、对六点钟时听到一个人说的“中国人了解德国、而德国人不了解中国”作出反应时讲这番话的。

顾彬在这个书吧前半段时间,先是用他的母语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在后半段按约定发表关于“欧洲人眼里的中国文学史”的演讲。他的幽默感立刻使气氛变得活跃,他首先要求主人给他一杯白酒润喉,当主人端来一个透明玻璃杯并告诉他说“58度的白酒”时,他说了一句:“58度,为了中国!”一饮而尽。

然后他开始演讲。他先说了一段关于欧洲人是否可以研究中国文学的问题,认为欧洲人看中国文学和中国人自己看自己的文学各有各的不足,欧洲人的问题是“知道的不多”,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是……(可惜我坐在较远的地方,没听清)。接下来他开始述说他与中国文学结缘的由来,并介绍他的职业和学术历程。他最早选择学习的是古代汉语而非现代汉语,后来学的是中国古代的哲学与中古时代的文学,哲学是老子、孔子、孟子,文学就是唐诗,他没有、或者说没敢过早对这些问题发言,他觉得自己不过硬,缺少底气,直到五十岁以后才开始在学校里找到讲授中国文学的职位。

对于“中国人了解德国、而德国人不了解中国”,他反应强烈。他问在场的读者:你们会德语吗?你们阅读《法兰克福报》吗?那上面天天都有关于中国的种种报道,而在德国,已经没有哪位一流的、甚至二流的中国作家的作品未被翻译成德语了,包括中国现当代的作家,而德国当代很多重要作家的作品却并没有介绍到中国来。他说他到印度去,印度的作家一再让他介绍中国当代的文学,令他感觉奇怪,原来是印度作家刚刚从中国回国,他们抱怨中国的作家不会说英语,所以他们不能从中国作家那里了解中国文学的状况,只好让顾彬给他们介绍。说到这里,顾彬的幽默再次放射,他说,那些骂他的人不应该骂他,应该去骂印度人,因为他们不学习中文,他们觉得中文没意思,而他——顾彬却认为中文很有意思!

他也顺带提到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和人们对他的误解。他问在座的人:你们会德语吗?你们读过我的德文著作吗?如果你们只是通过中文译本来了解我,那是不全面的,因为中文译本是有删节的、不完整的。他再次说到,他从未说过中国当代文学不好的话,他只是认为中国现代时期的诗歌不够好,像戴望舒的诗有些好,有些就很糟糕,80年代以后的中国诗却很好,比小说好。

他对诗歌情有独钟。他谈到诗歌在任何时候都处在边缘地带,向来被忽视,中国当代诗歌也是如此,而他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评价就很高。所以他说:要骂你们应该骂中国作家协会,因为他们只认小说,而忽视了诗歌。

当顾彬说到“我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女的……”时,他双手一摊道:“我说完了!”

下一个环节是提问,主人提议让顾彬先生休息一下,她先插播一段“广告”。趁这个时间,我拿出带去的一部中文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走到前面,请顾彬先生签名留念,他一边说“谢谢”,一边主动伸出手来握手,然后才在扉页的底端认认真真地签写了“Wolfgang Kubin顾彬2012-04-01”,再次说着“谢谢”把书递过来。

在座的读者们开始向顾彬表达敬意,有的向他赠送礼物,有的与他讨论中国诗歌——譬如李白诗歌的翻译问题,甚至一个外国女生问他:“你怎么学中文?”

我悄悄退场,在门口向主人道别。打开门,一阵温润的山风扑面而来。

2012-04-02-000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281-554503.html

上一篇:衢州一日
下一篇:绩溪二日行旅
收藏 IP: 202.107.197.*| 热度|

23 蔣勁松 张伟 曹聪 许培扬 余昕 王春艳 王晓明 吴吉良 刘全慧 肖重发 王芳 罗帆 张晓锋 刘璐 黄锦芳 刘颖彪 方琳浩 刘钢 边一 鲍永利 张玉秀 武京治 fishman93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