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广福
钱、情与人才
2014-7-28 13:07
阅读:4934

王朔的《编辑部的故事》中有一句名言:“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堪称经典,被广泛引用和应用。现如今,在有些管理者看来,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来一切,包括人才。

有一次研讨会上,我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时代唱了个反调。不过既然是研讨会,自然是各陈观点,并不意味着观点一定要正确,如果大家意见一致,那就不必研讨了。

我阐明了几个观点,不过在阐明自己的观点前,需要先把自己撇清:(1)、我从来都不是某种意义上的人才,对自己的定位仅仅是个普通教师;(2)、我来到广州后与同事们拿着一样的薪水与津贴,除了按政策享受的一次性住房补贴,没额外多拿一分钱。说清楚这两件事就可以大放厥词了:

1、钱买不到真正的人才。当一个人把钱放在首位,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以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例,如果他正处于事业的高峰期,觉得还可以有一番作为,那么他必定会优先选择对他事业发展有利的平台,不管他眼中的事业是研究还是更耀眼的光环。如果他离开了一个本来很好的平台而选择了一个对其事业并无促进作用的低平台,他内心一定是意识到了自己事业上已是强弩之末,上升空间已经有限,不如选择一个新的增长点。其他类型的人才可以推而广之。

2、士为知己者死。真正的管理者不是去管理人才,而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用真诚感动人才、用真情留住人才。我想起十几年前我的一个哥们,因为当时的系主任一句话,本打算留杭州的他,最终选择了回成都。这个世界上,虽然鲜有人不把钱当回事,但很多人在钱与情之间,会把情看得更重,当然,如果钱与情并重那是更好。

3、引进人才不是引进“贵族”。现在很多单位不惜花重金引进人才,问题是,你引进的人才与在岗的职工相比,薪水差别有多大?如果引进的人才比在岗的普通职工高出不超过50%左右的薪水,大家或许是能理解的,如果引进的人才比在岗的教师高出数倍的薪水,其后果可想而知。且不说这些人才与其他教师相比是否真的能够做出与薪水相适应的贡献,仅仅依靠一两个人才真的能把一个单位撑起来吗?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依赖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才,而是学校整体的师资与管理队伍。高薪引进人才的后果不仅不能带动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还可能增加内耗,产生负能量。

        都说中国是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流芳千古,但今天恐怕再难看到刘备更难看到诸葛亮了,人情都用在了别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曹广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247-81528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