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广福
美国数学系高材生站在跳水台上告诉了我们什么? 精选
2012-7-31 15:07
阅读:21791
标签:美国, office, 男子, 数学系, 高材生

今年的男子10双人跳水很有看头,中国队曹缘、张雁全拿金牌固然是最大的看点,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那个美国数学系出身的运动天才。他2000年才开始学习跳水,但表现出色,获得了10跳台的铜牌,这让我想到了很多。

我们历来唯金牌论,你若得不到金牌,一切都等于零。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共获得100枚奖牌,比美国少了10枚。按照一般规律,正常的金、银、铜奖牌分布应该是金字塔形的,可中国的金牌总数超过了银牌与铜牌的总和,这是唯金牌论的典型现象(有人质疑我这段话,那我就加上一句话吧,获奖大国的金、银、铜牌分布大多是金字塔形的,这不是什么理论推导,而是事实,道理已经在给质疑者的回复中说清楚了,如果谁觉得我这个观点毫无道理,权当我胡言乱语,因为我一时找不到记忆中的数据了。这个观点的首创并非是我,而是一位体育评论员,不过我赞成这个观点。一位网友提供了2008年的数据,虽与这一观点有所出入,好在不影响本文的观点。我想,奖牌的分布恐怕不能简单地用概率方法来分析,因为奖牌的获得貌似随机但实际并非随机事件,各个国家并非在一个水平线上竞争)。一旦你得了金牌,从此你就成了明星,未来你将有无数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当教练,也可以选择做生意,还可以选择上大学,更有甚者,你可以嫁入豪门,当一个贵妇人。可更多没有得奖的运动员们怎么办?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成则为王败则寇或许是中国体育运动最恰当的写照。当10气步枪选手易思玲站在媒体面前无限风光的时候,同一项目的铜牌得主小喻丹悄悄地离开了记者的视线,小小年纪便品尝了“成败得失”后的滋味。我们走进体育馆,常常会看到一些陪练者,他们很多是从省、国家队淘汰或退役下来的队员,也许由于表现不佳,没有斐然的成绩,虽年龄并不大,却只好给人当陪练,不知这些退役人员内心有何感受?假如人生可以重来,他们是否还会选择过去走过的路?对个人来说,走体育之路异常的辛苦,从几岁开始便离开父母接受高强度训练,这种高强度训练与心理需要承受的压力将一直延续到他们退役。退役前,他们没有时间考虑未来,更没有时间为将来的出路做任何准备,目标只有一个:金牌。然而,金牌毕竟只是少部分人的幸运之牌,谁也不能保证他在若干年的运动生涯中一定可以拿到金牌。一个人的运动生命是很有限的,辉煌时期也就短短的几年,一旦得不到金牌怎么办?谁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运动员是没有选择的,从他们孩提时代起,他们的父母还有那些伯乐就给他们设计好了美好的蓝图,他们应该付出了比普通小孩更多的艰辛与努力。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童年的快乐,他们长大后是否后悔自己选择了竞技体育。他们获得奖牌后站在领奖台上风光的那一刻,也许觉得一切都值了。

很多时候爱好未必是驱动你做某件事情的源动力,竞技体育也是这样。对普通百姓来说,拿多少金牌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奖牌再多也未必能够彰显国民的身体素质。对运动员来说,未来的归宿也许对他们更重要,运动生涯终究是短暂的,退役之后的路怎么走不是靠他们个人能够解决的。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一流高校数学系的跳水运动员无疑可以带给我们一点启示。

相关专题:我看奥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曹广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247-59762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6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