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数理学部有一类其他学部没有的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该基金资助额度并不大,过去每项不过三万元,今年不知是否有提高,主要资助刚毕业的年轻人,比国家青年基金的资助强度小了很多,但竞争的激烈程度远不像青年基金那么大,对于扶持年轻人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除了个别出类拔萃者,大多数人尚难以获得青年基金,青年基金的获批率比面上基金高不了多少,这可能让一些有潜力但暂时没有显露出来的科研苗子失去了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训练的机会。虽然博士学位授予条例中有“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一说,但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大多按照导师的意图做研究,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独立开展研究的人似乎并不多见,毕业后除非留在导师身边,否则只能自立门户独立开展工作。退一步说,即使留在导师身边,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否则永远甩不掉拐杖。但没有经费支撑,研究工作将寸步难行,基础学科或许可以勉力为之,最多关起门来做学问,好在互联网发达,大多数杂志网上投稿就行了,邮寄费都用不着,应用性稍强的学科就难了。基金委设立一项类似数学天元基金的项目,可以为众多博士生的起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我看来,它比一个973项目的意义重大得多。
我始终相信Weyl对小平邦彦说的那句话:“数学家的黄金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虽然偶有例外,但普遍意义上说,这句话是正确的,很多别的学科也是如此。但中国目前的体制下,年轻人获得机会的难度很大,如果没有导师强有力的支持,要获得各种基金的支持几乎不可能。中国未来的科学研究终究要靠年轻的一代,如果不多给他们一些机会,等他们按部就班地熬出头,差不多丧失了最佳的创造年龄。要想中国的科技腾飞,需要国家、各部门、导师们转变传统的观念,打破现行的体制,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按照目前的体制,我认为中国的科学没有希望。饶毅先生以“以身殉职”的气魄提出与院士们展开良性竞争,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对中国科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一点作用,但这不是根本的办法。根本的办法是打破现行的体制,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
科学研究需要有一个宁静、宽松的环境,竞争未必适合科学研究,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科研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病入膏亡的人注入一针强心剂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但对于真正的科学研究是有害的。目前国家的各种重大项目花了很多钱,但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未见得发挥了它该发挥的作用,国家的投入产出比太高了。假如能从科技部的重大项目中拿出一半的钱来重点资助年轻人,我相信比目前的资助方式所带来的效益会大很多。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科学的问题,根本的途径是:
1、取消各种重大、重点、杰出等项目,不管什么人,先从小项目做起,发现前景之后再加大投入,而且要引进问责机制。
2、取消各种考核指标,还科学研究一个宁静、宽松的环境。国家就应该花点钱养部分“闲人”,让他们可以没有负担、心无旁骛地探索未知。如果几年之后不见成效,可以放弃资助。
3、取消各种奖项的评审,目前国人太过急功近利,正是各种项目、奖项让科研人员无暇安静下来从事科学研究,整天沉浸在各种项目、奖项的申报与竞争中,真正有水平的人可以去竞争国际大奖。在中国科学真正达到和超过国际水平时再来设立国家或国际性的大奖不迟。
4、取消各种评价指标,评价水平的唯一标准是你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你有什么可以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成果。
5、淡化各种荣誉,包括院士荣誉,任何称号不与经济利益挂钩,也不与各种评价挂钩,这样大家也就不会太在意这些荣誉。
唯有如此,中国科学才有希望。
相关专题:基金申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曹广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247-48126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