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科研水平的评价可以量化吗?

已有 6822 次阅读 2011-1-27 12:27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副教授

    我在《该有多少比例的教授、副教授得到经费资助?》一文中有一段话:“如果同时有两份材料在我的手中,一个是我的朋友,另一个与我素不相识,我会这样选择,如果我的朋友比另一个人强,我会毫不犹豫给朋友打高分,如果两人实力相当,难分高下,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倾向我的朋友,如果我的朋友比另外一个人明显差出一大节,我肯定不会把朋友的分打得高于另一人的分。”正是这段话让一些人看了不爽,这既涉及到如何对一个人研究水平与能力进行评价,也涉及到评审是否公正甚至存在学术腐败。只要仔细读一读上面这段话就不难明白,人情因素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两者难分高下之时,如果你必须做出选择,当然倾向于朋友。除非你是个不食人家烟火的人,否则你如何选择?

    科研水平本是个无法准确量化的东西,且不说文章数量不足以代表水平,即使是两个同一领域的结果,有时也很难看出谁比谁更有价值或更好,纯理论研究更是如此。举个再浅显不过的例子,你说是连续函数介值定理的价值大还是最大最小值原理的价值大?学术评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高谈阔论谁都会,但具体到项目评价就不那么容易了,项目的科学价值、可行性分析、研究者的研究水平与能力,有哪一项是容易判断的?如果评审者对相关学科与领域没有足够的了解与学术素养,恐怕很难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

    说到研究者的水平问题,这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你也只能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评判。我们不难看到,现实中人们是比较忌讳彼此做比较的,因为这个问题太敏感,但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谁做了什么样的工作、这件工作水平如何等等,大家心知肚明,嘴上不说罢了。而且国人习惯于表扬工作做得好的人,例如倘若谁得到了什么比较重要的结果,大家通常都不会吝惜溢美之词(当然吝啬鬼也是有的),假如谁的工作平平常常,大家一般不会对其尖酸刻薄。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个动态的过程,尽管人到了一定年龄很难再有什么大创造,但只要你还在做研究就不能对你的研究盖棺定论。

    只有在二选一的情况下才需要在两人之间进行比较,这在前些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中是必须做的一件事,因为基金委给了你优秀及通过的指标限制,你不得不做出选择,这不是个简单的谁比谁强的问题,例如,一个人的前期积累可能比另一个人的前期积累多,可审者认为后者项目的科学价值更高,可行性更强(这里我不想提创新性,这是个被用得太烂的词,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项创新活动,否则还能叫科学研究么?奇怪的是我们却还要在研究前面加上创新二字,实在有点滑稽可笑)。这时评审者该建议资助谁呢?虽然积累多的人完成项目的可能性更大些,但焉知积累不多的人就不能完成?在这个问题上我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替基金委说几句好话了,现在基金委不需要评审人在两个或多个申请者之间做比较,如果你觉得都好,全部给优秀都未尝不可,评审人侧重对项目本身做评价,不需要再为究竟该把项目给谁而大伤脑筋,假如你真的难以在两个项目间取舍,完全可以同上或同下。

    不过由此带来了新的问题,每年的项目资助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会评环节仍然必须作出选择,会评参加者的责任就非常重大了,而且会评环节中需要对不同领域的项目进行比较,如何判断谁比谁强?你也许可以说谁和谁差不多,谁比谁差一大截或强一大截,你能说谁比谁差一小截之类的话吗?说得出这种话的人除了无知没有别的解释。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方式如何的先进与合理,不合理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再先进的模式都无法保证在每年只有30%左右通过率的情况下评审结果是完全客观公正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减少那些动辄千万计、亿计的重大项目,大幅增加一般项目的资助数量,否则30%的获批率永远无法让大多数人满意。如果能把资助率提高到60%左右,估计情况会缓解很多,这个难度并不算大,每年也就增加四五个亿而已,少几个重大项目就足够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247-408326.html

上一篇:那树,那花,那草,好一个春情了得!
下一篇:广州的欧陆风情
收藏 IP: 219.137.54.*| 热度|

21 许培扬 刘洋 毛培宏 杨正瓴 吴飞鹏 徐耀阳 葛肖虹 马红孺 佟冬 郑永军 苗元华 刘进平 陈绥阳 李学宽 陈安 吕喆 王修慧 李侠 侯振宇 xqhuang lftkf

发表评论 评论 (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2 0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