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又要开始了,由于资助项目数量受限等原因,注定几家欢乐几家愁。按理说,一个面上基金应该由一个研究小组来承担,然而,现实的压力逼得同行不得不分道扬镳,因为主持与参与一个项目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你只是参与一个项目,其“影响因子”几乎为零,单位只关心你是否主持了某个项目。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觉得有点希望的人纷纷自立门户,不愿意作为他人项目组成员“为他人作嫁衣”,可基金委的惯例是一个面上基金需要有两个以上的高级职称参与,于是拉郎配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问题是一个单位同时获批两个研究内容相似项目的可能性很难,更何况力量分散也会增加获批的难度。
主持还是参与的确是个不小的问题,我想只要是自认有两下的人都想体验一下主持的感觉,大家都当主持,谁当参与者呢?通常有这样几类人愿意做参与者,一是年事已高,愿意做年轻人的后盾者,二是虽然有高级职称,但研究积累不多,自认独立申请难以获批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的人,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师生关系。通常后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师生之间不仅研究方向大多一致,而且也比较容易沟通。但学生一旦有了相当的积累可以自立门户后,最终也会脱离老师独自飞翔,这就造成了项目申请数量大但获批数量少的后果。只要高校与科研单位“唯主持项目论”的现状不转变,这个矛盾就不可能得到解决。在这个问题上很有点像合作发表论文,一方面我们提倡团队合作,可另一方面,论文基本上以第一作者论,如果你发表的文章著名都是第二或第三作者,估计你什么都得不到。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学生与我有一篇合作的文章投到国外,学生在前我在后,可编辑部来信说,他们的杂志原则上作者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希望把作者顺序调换过来,这下有点麻烦,一旦我作为第一作者,这篇文章对学生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只好向编辑部解释,坚持按原来的作者顺序,好在编辑部比较通情达理,最终还是尊重了作者的意见。既然我们提倡合作,为什么还如此强调文章第一作者与项目主持?两者似乎有点自相矛盾。话说回头,在一个一切以指标说话的时代,单位这么做也情有可原,单位只能围绕着指挥棒转。如果哪一天考核一个单位的短平快指标不复存在,估计状况会有所改观。
不管我们当主持人的心情多么迫切,恐怕还得从策略上思考一下获批的可能性,如果不合作不足以获批,为什么不现实一点呢?只要事先做个经费使用上的君子协定,何妨合作一回?待到有了一定的积累,自身实力进一步增强后再考虑“各个击破”岂不更好?如今没有经费的确很难开展工作,暂且别管那些身外之物,先把工作开展起来再说。
有些人总喜欢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今天无意中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其中提到了北京77元零租房的事,大意是说,尽管有关部门做出了解释,但网民还是不信,这个社会似乎全然没有了诚信。就说这学术交流吧,总有人把这当成拉关系,不知是社会病态了还是人病态了。无论你怎么看学术交流,学术交流都是必须的。2010年,我有五六个学术会议因故没能参加,心中十分惋惜,朋友也打电话相询表示了关心。不可否认,学术会议同时也是朋友见面畅聊的机会,大家平时在各自的单位忙生计忙工作,没事时打电话的机会都很少,利用开会的时候彼此见见面,诉诉“衷肠”就不正常吗?谁说学术交流就不能交朋友?圈子内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为什么一定要把朋友间正常的生活交流与学术联在一起?我不否认,国内的某些学术会议存在着一些人说的某些现象,但我们为什么不朝着好的方向努力呢?难道拉关系是主管部门让做的?当然,假如体制健全一点,现状或许不会那么糟糕。我觉得洋人在这个问题上堪称榜样,他们朋友归朋友,学术归学术,通常不把两者混为一谈(个别或许有例外),国人就不能学学他们?估计又会有人开骂了,骂人者肯定又会说我没有说实话,呵呵,我不知这些人要我说什么实话,你们为什么一定要我按你们的意思说话呢?就按你们的意思说吧,中国的学术会议都是拉关系会议,如果你认为不拉关系就不可能获得基金,那你怎么办?同流合污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就不会在这儿发牢骚满嘴污言秽语了。还是冷静一点思考一下自己得不到基金的内在原因,争取下次获得成功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