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教育、和谐社会与毒奶粉 精选

已有 5245 次阅读 2008-9-19 10:02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与和谐社会有没有关系?相信每个人都会说:“有关系。”那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了。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两者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否则只能是似驴非驴,似是而非。
    教育是什么?这个被整天挂在嘴边的词难道还有人不明白?别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古今中外对教育的定义是有很大差别的,要给一个统一的定义还真不容易。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康德说:“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嘿嘿,这么多大师的教导你听谁的?其实如果仔细嘴嚼大师们的话,你会发现中外大师们对教育的共识与差异:
    1. 共同点。教育人如何做人,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教育是要立人。”
    2. 不同点。中国的大师们强调教人为善,外国的大师们则强调个性张扬。
    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教育观,而这种教育观决定了各自不同的教育方式。
上述教育指的是通常意义下的学校教育,但要真正达到鲁迅先生说的“教育是要立人”却不是靠学校教育可以完全解决问题的,它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有人曾经撰文也谈到东西方教育问题,我记不清是哪位先生写的了,他说中国的教育出发点是认为人性是“恶”的,西方教育的出发点认为人性是“善”的。我觉得这位先生恰恰弄反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思想一直左右着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孩子犯了错,且不管你懂是不懂,家长、老师苦口婆心教育半天,可事后同样的错误照犯不误,即使当面不敢犯,背后也要犯,因此中国学生往往有两面性,当着家长、老师的面规规矩矩,可一旦离开他们的视线便我行我素。西方教育的出发点是假定人性是“恶”的,你可以充分展示你的个性,但要遵守规则,必须接受监督,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这种不同的教育观也体现在其它行业,例如我们常常将官员的廉洁寄托在官员自身的良心与责任感上,重在理论教育,缺少严格的监督与惩罚机制。而西方则将廉洁寄托在舆论监督与惩罚机制上,只要你当了官,你就要付出没有隐私的代价,接受大家的监督。贵为总统,克林顿一样要出庭作证。贵为首相,有了绯闻,舆论可以肆无忌惮地大肆渲染。
     再来说和谐,什么叫和谐?和谐一词自古有之,原意应指律诗的音韵(未考证过),后多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协调。其实世间万物都存在一个和谐问题,在我看来,和谐的本质就是法则。或者说游戏规则。有一次我在网上与老祖讨论印象派的画,他说:“画家画的不是他看到的,而是他心中想到的。”我说:“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形非然神似?”他说:“这是对印象派的最好的诠释。”于是我又说:“从数学的角度说,印象派的画就是现实世界经过拓扑变换得来的。”这番话与和谐有关吗?我认为很有关系。拓扑变换需要按一定规则进行,否则就不和谐了。印象派的画也要有规则,否则画家的画无人能懂,过了一段时期可能连他自己也不懂了,因此和谐就是遵守法则。
      那么和谐社会又是什么?从本质上讲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按约定的规则做事,谁也不触犯规则,这个规则可以是宪法、法律、公共道德等等。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 如何才能让人按规则做人做事?2. 如果有人违背了规则怎么办?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教人向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惩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仅是教人向善的问题,还要让学生懂得,违背了法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幼儿园的小孩或小学生来说,有时你不需要和他讲太多的道理,因为你讲了他也不懂,你只需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是教他按规则做,否则就要接受惩罚,当然不是指体罚一类。对于中学生则有所不同,你除了要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还得告诉他不能做的道理,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理解的能力,当然惩罚机制仍然不可少。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论上已经没有必要再讲太多的道理,有严格的惩罚机制就够了,因为他应该已经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也应该知道如何判断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然而目前的状况是,我们做不到!
     教育与毒奶粉有关系吗?您看呢?
     教育、和谐社会、毒奶粉?!?!?!…。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247-39567.html

上一篇:一个真正的民科与教书匠的对话
下一篇:音乐与数学
收藏 IP: .*| 热度|

6 李侠 李飞 阎建民 马昌凤 马丽丹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2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