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广福
课堂到底需不需要管理? 精选
2024-9-6 12:04
阅读:8062

     这个问题对于中小学课堂不是个问题,但对于大学课堂还真是个问题。

     理论上讲,大学生是成年人,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应该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但现实真是如此吗?有一位网友说:“本、研学生,都已经成年,如果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兴趣、有好奇心,哪里需要人管呢?可这些内驱力,真不是能管出来的。”这还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兴趣、好奇心哪里来的?天生的还是后天的?靠自发形成还是外力激发?所谓的内驱力是如何形成的?恐怕长篇宏论都难以解释清楚这些问题。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有天壤之别,这些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到了大学能否改变?我接触过各种不同的中学生,好学生习惯于思考,也擅长记笔记,这样的学习习惯是天生的吗?肯定不是,它是被某种管教方式管出来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是先有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先有兴趣?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他很难发现在学习上能让他感兴趣的东西,对一件事没有兴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做的动力,即所谓的内驱力,可见内驱力就是管出来的,只不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有些人擅长引导,庸俗的说法就是忽悠,谁说引导不是一种管理方式?有些人擅长强迫,强迫也可以让一个人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与引导相比,强迫不太容易激发人的兴趣。如果用类比的方式去描述培养学习习惯的方式,引导好比给树木及时浇水施肥,让它茁壮成长,强迫好比给长得歪歪扭扭的树苗绑上一根棍子,让它变得挺直。如果树木本身是挺直的,绑一个棍子自然是多此一举。这里不去讨论树木为什么会长歪的问题,而是讨论另一个问题:大学生是已经长大的树木吗?

      从身理年龄上看,大学生是成年人,是已经长成的树木而不是树苗,绑一根棍子不足以让一个长成歪歪扭扭的大树变成笔挺的参天大树,但从心理、阅历、学习经历看,很多大学生恐怕还处于懵懂期,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恰当引导过他们,他们不知道好的学习习惯是什么样的,如果不管理,那就只能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生长,对于这样的学生而言,他们不过是错过了一个好习惯的形成期,需要给他们补上。不同的大学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这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衡量,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学生。好在进入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决定了规模化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但教师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带来了教学管理方式的问题。换言之,不同类型的大学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决定了课堂的魅力,指望所有的课堂都具有所期望的魅力是奢侈的,但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一些具有魅力的课堂,也都能受到一些规范化的引导,慢慢就可能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由此可见,有些“内驱力”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去激发,大学也不例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曹广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247-144989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您是指大学高年级本科生教学吧?考研、考公把学生的魂都勾走了,不大可能全程跟进课堂。需要引入一些手段,如 "督学名单"(择出作业不认真的同学令课堂上坐在中间前三排)、"值课" (分小组轮流提交课堂笔记)、"值作业"(分小组轮流提交作业),等等。

2024-10-11 21:50
“兴趣、好奇心哪里来的?天生的还是后天的?靠自发形成还是外力激发?”——这的确是个问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丁肇中说他的所有科研工作都是出于兴趣,凡此种种,这些大腕说的都是兴趣的重要性,但没有说清楚这兴趣究竟从何处来?

2024-09-13 18:51
欢迎曹老师回归! 关于课堂管理的讨论应该对很多人都有启发,我们也期望您能继续在科学网平台分享精彩博文。

2024-09-10 00:16
蔡宁赞+1
国家级教学名师就是深刻

2024-09-07 19:14
任课教师是一定要对课堂秩序进行把控的

2024-09-07 10:08
引导 必要的规范管理。

2024-09-06 17:19
↑上拉加载更多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