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那点儿事——贾鹤鹏の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hepeng 横贯古今中西,纵论创新玄机

博文

科学新闻前总编辑贾鹤鹏喜获亚洲首个科学新闻桂冠

已有 4838 次阅读 2011-11-13 06:19 |个人分类:科教圈|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科学新闻, 庆典活动, 普渡大学, 创办人, 桂冠人物

       在上周五于美国著名学府普渡大学结束的为期三天的科学新闻桂冠人物年度庆典活动上,资深中国科学记者、科学媒介中心创办人贾鹤鹏获选成为亚洲地区首个科学新闻桂冠人物(Science Journalism Laureate http://www.purdue.edu/sjl/laureates/index.html )。

这项由普渡大学发起的奖励自2006年启动以来,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20多名科学记者、科学传播者获此殊荣。该荣誉评选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即获奖者在科学新闻业内取得的卓越成绩,以及获奖者在把科学翻译成公众能接受的语言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

贾鹤鹏是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前总编辑科学媒介中心China Science Media Centre)执行主任、目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担任Knight科学新闻研究员。2008年底,他带领团队改版创办了《科学新闻》,这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科学家的新闻杂志。多年来,他先后担任中国日报的科技记者以及总部位于伦敦的科学传播网站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的中国区负责人。此外,他也一直为美国《科学》杂志、英国《自然》杂志和英国《化学世界》杂志供稿。他所带领的中国第一个专注于科学类调查新闻的团队,在进行科学新闻报道的同时,在两年多时间里还揭露报道了大量与科学相关的不端行为。

除了进行新闻报道工作外,多年来贾鹤鹏为了中国媒体科学素质的提高还组织了大量培训工作。2007年,他先后发起成立了科学报道沙龙和气候变化报道俱乐部(http://www.climatereporting.cn/)。在多个国内外机构支持下,多年来贾鹤鹏组织和主办了上百场科学、环境与健康新闻的培训活动,参与记者达3000多人次。2007年他代表亚洲当选为世界科学记者联盟的理事,并在2009年在伦敦的世界科学记者大会上再次当选,连任到20117月。

近年来,贾鹤鹏还先后出版了包括《全球化时代的科学传播》、《争议中的科学》以及《全球议题的专业化报道——气候变化新闻实务》等多部科学新闻著作。

此次与贾鹤鹏共同获选为2011年度科学新闻桂冠人物的,还有位于纽约的科学记者和科学互联网节目制片人Steve Rosenbaum;《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前任总编辑、科普作家Sandra Aamodt;以及位于加州的科学电视节目QUEST的制片人Andrea Kissack

在周四举行的颁奖论坛上,普渡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活动发起人Howard Sypher教授指出,科学记者代表着科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传播,所以他们理当得到表彰。“科学新闻桂冠人物的获选者包括科学传播各个环节的杰出代表,是他们让公众更好地了解了科学世界的奥秘,Sypher教授说。

在这次论坛上,贾鹤鹏表示,这个奖励并非只是奖给他个人,而是奖给中国不断发展的科学新闻事业。“科学新闻不仅仅带给人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公众科学的精神,这意味着一种基于理性和实证进行判断的精神,这在中国这个经济迅速发展但充满各种张力的社会尤其重要。”

由贾鹤鹏发起成立的科学媒介中心,正是秉承这一理念成立的科学传播智库。该机构以科学促进传播,并以传播武装科学,从而促进社会共识为目标。自中心成立来,先后就水电、核电、食品安全等多个热点问题举行了媒体、NGO与科学家之间的对话,目前正在进行的科学界与记者角色互换活动,更是首次在中国进行体验式科学传播,活动在北京的公共卫生和卫生科研单位举行试点后,将在多个部委支持下进行全国推广。

 

附件一

贾鹤鹏于2011年11月10日在普渡大学发表的获奖词翻译

感谢将这个奖励授予我。在我看来,这个奖励并非只是奖给我个人,而是奖给中国不断发展的科学新闻事业。就在刚才,我发现在我这件已经三个月没有穿的正式西服口袋中,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威斯康星大街的一个地址。看到这个地址我心中一震,因为这是我在8月份参加我的导师、中国日报北美版原总编辑黎星女士追悼会的灵堂。12年前,正是黎星引导我走上了科学新闻的道路。

科学新闻不仅仅带给人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公众科学的精神,这意味着一种基于理性和实证进行判断的精神,这在中国这个经济迅速发展但充满各种张力的社会尤其重要。

这一任务富有挑战,而且随着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普遍对政府缺乏信任而更加艰难。但正是因为这种不能忽视的重要性,作为科学记者和科学传播者,我和我同事们一直在努力奋斗,这包括报道出优秀的作品,做好公众利益的监督人,引导公众的视听,还有一条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引导青年科学记者的成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115-507432.html

上一篇:乔布斯的遗产
下一篇:人头费改革与大项目冲动
收藏 IP: 76.24.17.*| 热度|

14 任胜利 刘立 李宁 黄晓磊 杨晓虹 刘广明 高建国 肖重发 吕新华 曹俊 邸利会 刘凡丰 虞左俊 countryroa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