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胜利博士提供的最新中国期刊SCI数据(151种),数据非常有意思。这里就我个人认知的范围简单的做一个点评。
1 Cell Res.的影响因子突破了10,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生科院的若干生命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很显眼。这一方面是因为生命科学的影响因子普遍比较高,另外,也和上海人的执着精神、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显示度以及各自的编辑委员会的努力分不开的。留意到一点,这些期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文量很少,100篇/年左右,他们的影响因子的提升是靠论文的数量(少)和质量来获取的,是硬功夫。再加上目前国内对SCI期刊的资助力度很大,需求更大,不差钱的背景下,有理由相信,再过5-10年,会有几种期刊成为真正的国际主流杂志。
2 发文量是双韧剑,更多的时候发文多是不利影响因子的“提升”的。像PLOS ONE那样的成功模式国内类似的只有唯一的奇葩,WJG。而151种期刊中,发文量超过1000篇/年的都是物理类,还有比较多的就是WJG和一本有色金属期刊,呵呵,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来看,个人认为,也只有WJG开始逐渐融入到国际主流行列的队伍中。所谓英雄不问出处,WJG也曾经被“镇压”过。现在中国期刊中,发文量较多的期刊,目前在ISI数据库中几乎都是类似分母的作用。
3 被“镇压”和被“释放”的期刊揭示的只是冰山一角。《岩石学报》5年终被释放,不容易啊。中国期刊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办刊者(主办单位,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的曾经的短视行为,以自引为代表的学术不端在行业内不是秘密,被ISI关照过的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应该说,这在国际SCI期刊中,这种暗流和不端也不是少数,而且只到现在,依然是波涛汹涌,甚至可以说长盛不衰。宁笔先生的博文中提及至今还有4种中国期刊被“镇压”。更多的中国期刊选择的是小心翼翼,但是不代表暗流就不再。这可能是中国期刊未来走向世界真正的最大的阻碍。
4 尽管姜是老的辣,但是怪圈很难打破。中国较早进入SCI的期刊,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如《中华医学志》、原《植物学报》、《中国药理学报》,现在都逐渐进入了自己的轨道,积淀效应逐渐呈现。还有中国科学系列、物理和化学类,都是中国期刊的主体。但是这些期刊只要有一个“中国”的名字,就注定了无法真正成为国际主流期刊。这一方面是国际同行对中国在相应学术交流地位的认识偏见有关,更主要的是中国学者自己也不会真正把中国期刊当回事,一般在中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不太可能是一流的成果,如此循环下来,就是一个怪圈。要摆脱这个怪圈,编辑委员会组成和出版社的作用很关键。
5 较新的中国期刊出路依然迷茫。较新就是进入SCI数据库年份不长的期刊。以浙大学报为代表,经过努力,站稳脚跟,靠的是牺牲发文量的诱惑,以质量求生存,这样下去是艰辛的路,却也很无奈,积淀时间会很长。还有一条路就是合作,如纳米新材料领域,以及在一些学科专业细分或者跨专业的小领域,积极与国际同行合作办刊,哪怕是不广泛的受众,也能成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