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万春

博文

参考文献标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本质差异

已有 7317 次阅读 2008-4-3 11:4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参考文献标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本质差异

刚做编辑的时候,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就有些纳闷,怎么里面那么多问题还要求全国推广?后来听过一些文献专业人员的讲座,还有与一位当年参与起草该规则的负责人聊天,才知道原来如此,里面和现实的很多奇怪也就见怪不怪了:
1)    里面的. 号,不是标点符号——叫分割号。
2)    标准的制定人多半来自文献系统,是为了当年的文献检索服务便利而制定的。
3)    执行的多半是科技期刊,而社会科学期刊几乎没有。

去年和一高中老同学偶尔聊天,她现在已经是某高校金融学教授——自然是社会科学了。才知道,原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参考文献的标注方面有那么明显的区别。在他们看来,参考文献是指对论文成文过程中的作者的思想或者构思有启发意义的文献,一般以著作为主;如果是直接引用某文献的某些数据或者论点,那不是参考文献,只能作为当页脚注出现。

反观我们这些科技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类,每每遵循国家标准,而且做得很精致——有编辑部要求作者提供每一篇参考文献的首页复印件,以便核对,而对论文的质量如何是否值得发表却关注极少——我自己就作为作者杯某高校编辑部这样苛刻要求过。这样的本末倒置恐怕在中国不是少数吧。

再联想深远一些,原来以为生物医学期刊的芝加哥体系,其实遵循的不过1000多种期刊,且不说物理、化学大学科,和nature,science大刊自有自己的标注法,要真要调查起来,恐怕哈佛体系——相对社会科学比较推崇的标注体系被采用的可能更多吧。

不可否认,对于读者来说,有时论文的参考文献可能比正文更重要,更有意义。如果撇开参考文献引用背后这样哪有的微词不说,单就标注本身——目前很多科技期刊为了迎合SCI的所谓国际化要求,将参考文献全部中文英文对照的方法真是可谓中国大特色。如果那样,不如干脆全部中文英文对照全文不是更好?

从事科技期刊编辑的,都知道有个《编辑学报》,里面针对这个标准的探讨文章特别多——不知道哪些报纸的编辑、图书的编辑还有媒体的编辑们有多少人看这些?

参考文献是为学科读者服务的,没有必要苛求——只要读者看得懂,找得到就OK!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我给他们提了3点要求,希望他们今后能做到:
1)不要让读者找不到,看不懂,或者产生误解。
2)尊重、遵循各期刊的著录惯例。
3)格式相对统一。
现在web of science推出了endnote的功能,给那些写英文论文的作者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是可惜,在中文的国内,还是要作者自己去弄。读者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学科领域,在那些自然、社会科学交叉的领域,如经济地理、历史地理、科学史、计量经济学,其实已经出现了一种混合标注的迹象——不知道算不算融合?

这又不是秦始皇统一时代,文献标注而已,不统一很正常。而且不应该去深究,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007-20346.html

上一篇:施雅风院士对中国湖泊科学发展的贡献
下一篇:太空看长城 就是看得见!
收藏 IP: .*| 热度|

2 陈昌春 周春雷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