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原博
科学与迷信 精选
2025-7-17 14:18
阅读:1273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始终伴随着理性认知与非理性思维的博弈,科学是以可检验方法为根基,通过系统化的观察、实验及预测,不断突破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边界与实践可能。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价值既体现在其严谨性及开放发展性等内在特征,也彰显于方法论层面的客观、系统与创新等优势。其生命力源于永不停歇的自我超越范式,通过"求知""存疑"的辩证中推动着自身发展,而恰恰是这种自我超越性使其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反观迷信,则是对未经实证的精神寄托或对非理性认知的盲从和依赖既缺乏客观依据又拒斥理性检验,其结论往往固化为无法证伪的的主观臆断。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迷信观念并未随着科技进步而消弭,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认知判断,更可能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阻力。当非理性思维渗透公共决策,当伪科学干扰技术创新,文明的进程便会受到制约。因此,培育以实践检验为基础、以逻辑为工具的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纷繁的信息浪潮中明辨真伪,构建理性认知。这种能力,既是抵御迷信的思想盾牌,更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必备条件。

提到科学(science),无疑会让人联想为自然科学,其词源可追溯至拉丁语"scientia",意为"知识"。该词在欧洲语言中的演变路径各异,法语较早采纳这一概念,英语在17世纪初确立其固定用法,而德语则采用"Wissenschaft"作为对应译词。由于不同语言区域和时代背景的缘故,科学的含义存在一定差异。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看,其形成如今自然科学这一含义,经历了较长的时代演变。早在12世纪,形容词“scientificus”出现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著作的拉丁语译本中,当时用以描述系统化的以及准确且可靠的知识等含义。到了17世纪,英语中的"science"同时涵盖了欧几里得(Εὐκλείδης,公元前330275年)几何学等演绎知识体系,以及基于实验观察所获得的实证知识。例如,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作为英国最高学术机构,当时沿用"natural knowledge"而非"science"的表述,同期法国科学院使用的"sciences",其含义与如今的科学定义仍有所不同。时至19世纪中叶,英语世界中的science概念发展为通过理性与实践探究自然现象及内在规律,系统研究因果关系,并以客观化、专业化方式整理及传播经验知识的智力活动体系。

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对自然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古代自然哲学到现代科学体系,这一演进过程展现了人类智慧的辉煌。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和四元素说等理论,体现了人类通过观察与思辨解释自然现象的最初尝试。然而,这些理论多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缺乏实证基础和普遍适用性。16世纪起,科学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哥白尼(Mikołaj Kopernik1473-1543)以日心说颠覆传统宇宙观;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通过观测确立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以实验方法推翻亚里士多德力学体系;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最终构建经典力学大厦,奠定近代科学范式。1819世纪,电磁学突破与化学革命共同推动科学体系日臻完善。20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诞生标志着现代科学的新纪元。这些理论不仅重新定义了时空概念,揭示了微观世界规律,更开启了宇宙起源研究的篇章。当代科学在跨学科融合中持续突破,同时也在反思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的本质在于永无止境地探索真理。其发展历程表明,科学理论的进步始终遵循"推理-验证-修正"的循环上升路径。研究者通过自我批判与学科交叉,不断拓展认知边界,构建更为全面、精确的知识体系。这种动态演进的过程,正是科学永恒的生命力。

科学据研究对象与方法的差异,可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多维视角。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以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及天文学等学科。其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理论建模及预测等,具有可重复验证和普遍适用等特征。自然科学不仅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更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推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合理利用。人文科学(human science),是随着自然科学概念确立后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学术领域,聚焦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类创造的文化、艺术和思想等领域。其研究范畴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及艺术学等诸多学科,以人为本,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价值导向既通过丰富人类精神世界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又致力于帮助人类实现自我认知、帮助人们理解自身、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解决现实问题。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群体行为、社会现象、社会结构与变迁等的学科体系,涵盖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其中,心理学及考古学等学科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领域。社会科学通过观察与分析,探究社会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其中,经济学专注于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心理学则聚焦于个体与群体的心理行为模式。社会科学的目的是发展社会文明,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既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又关注人类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等领域相互补充,促进交叉融合日益加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多维度认识和探索世界。

科学的普遍性、可预测性及实践性在应用层面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价值,其发展始终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及产业等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及相互塑造。由于科学并非价值中立的知识体系,其方法论本身蕴含唯物主义价值观特征,并在认识论上是以还原论为主导的研究范式,将复杂现象分解为基本单元的研究思路,不仅体现在自然现象的层次化认知,更深刻影响着整个科学体系的知识建构。当然,社会需求和实际应用对科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价值取向与实用导向相互强化。人们知道,在工业革命时期对动力技术的需求直接催生了热力学理论体系的完善,而卡诺循环等理论的突破又反哺了蒸汽机效率的提升;当代半导体物理与计算机科学的协同演进同样印证了这一规律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推动基础研究,理论突破又加速技术创新,形成"需求-研究-应用"的正向循环。值得关注的是,现代科学的认知范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人们的研究焦点不仅局限于物质现象本身的观察及内涵的探究,而是关注以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及实践应用。这一趋势在信息科学、自动控制、系统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尤为显著其中生物医学与整体医学、疾病与疾病易感态等,传统还原论方法正在与整体论视角形成互补,推动科学认知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公众印象中,科学常被视为绝对真理,但实际上科学是在质疑与修正中不断演进的认知体系。科学发展史上,哥白尼日心说及孟德尔遗传学等重大理论,最初都曾遭到权威的激烈否定,最终却被证明是正确的;而热质说(caloric theory)和燃素说(phlogiston theory)等18世纪以前流行的科学理论则因经不起实践检验而被淘汰。这些现象揭示了科学发展往往伴随着新旧观念的冲突,真理与谬误可能长期并存,而科学的真正进步源于对旧范式的突破性挑战,而非对现有知识的盲从。

学习科学知识不仅助力人们深入探究自然、文化及社会现象的规律,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发展社会经济的实际能力。学习科学知识促使人们反思现有理论,严格验证实验数据,摒弃迷信,不盲目接受他人观点,通过研究和分析来验证其正确性。同时,学习科学知识还能使人们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未知因素,对新知识、新观点保持开放态度,基于新证据和逻辑推理推动理论发展,进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和服务社会。批判性思维作为学习科学知识的核心素养,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理性质疑重构认知框架,并贯穿从问题提出到结论验证的整个研究过程。在科研实践中,同行及不同领域间的学术协作是这种思维的重要载体。当年,孔子游说列国十四载,在交流与求索中,终成一代思想大家。研究者通过成果交流,成果互评不仅能够识别研究局限,还能在思维碰撞中提升研究质量、激发创新灵感,为学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种思维范式赋予研究者多维度解析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其既能提出多元解决方案,又能通过实验验证筛选最优路径,最终形成系统性的认知体系。特别是在科技浪潮催生的新兴领域,批判性思维既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又帮助研究者建立严谨的分析框架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持续推动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更新迭代。可以说,科学理论的发展本质上是批判性思维、技术进步与社会文化环境协同作用的结果。

在当代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迷信现象依然存在,其社会心理基础既包含科学认知的不足和对权威的盲目追随,也源于对未知不可预测的无力感与不安,促使人们转向超自然力量寻求慰藉。加之部分地区科学教育滞后、社会规范松弛等客观因素,共同构成了迷信滋生的温床。这些因素相互强化,催生非理性认知与行为模式,使迷信思想得以在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存续并产生影响。科学与迷信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具有开放性和自我修正的特性,而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科学将丧失自我纠错能力,甚至可能退化为迷信。记得20世纪90年代法国科学家雅克·贝纳尔(Jacques Benveniste1935-2004提出了水的记忆理论就是典型案例该理论声称水能够记住曾经溶解过的物质,并通过稀释和振荡过程传递这种记忆。但由于缺乏科学依据且无法通过严格的实验验证,被广泛质疑。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盲目相信这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医疗实践,这种盲目相信实际上是一种迷信行为。另一个例子是20世纪60年代,基于一些早期研究发现老年痴呆患者的大脑中铝含量较高,这引发了人们对铝摄入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关联的猜测,甚至出现了用铝锅做饭容易患老年痴呆的说法,导致铝制品炊具几乎全部下架。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后续大量研究未能证实铝锅使用与老年痴呆之间存在直接关联。铝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元素,日常使用的铝锅、铝罐等产品并不会导致铝大量进入人体。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澄清,没有可靠证据表明铝锅的使用会导致老年痴呆。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是遗传、年龄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这些例子表明,科学的发展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引导,避免盲目接受未经验证的观点,只有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逻辑推理,才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并避免陷入迷信的误区。

科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知识体系,以实证为根基、理性为准则, 既需要挑战现有认知的勇气,又依赖方法的严谨,通过自我修正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在创新与验证的辩证中前进。历史证明,科学突破往往源于颠覆共识的创见,从争议到公认,这种范式转换展现了科学的自更新能力,在拒绝教条,及质疑与实证中探求真理。正是这种革命性与规范性并存的特质,使科学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坚实路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栗原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78-149408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