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的师承关系十分重要。《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的《引言》中这样说:一个科学家的早期声誉,几乎一半取决于他在谁的实验室工作过——他是谁的科学后代,另一半则取决于他的科研发现。
有一种说法,在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一半以上曾当过其他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生、博士后或助手。
每一位导师通过自身的经验、地位和榜样作用,对年轻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影响,将自己的教训传授给对方,向对方逐步灌输对科研的把握能力——及对成功的把握能力。
诺奖得主PB梅达沃说“任何科学家不论年纪多大,如想做出重要发现,就必须研究重要问题。”作者评论道,但一个问题怎么才算“重要”?你遇上它时又怎么能认出它呢?从书本上去找是没用的,就算直接给你答案也没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通常是通过榜样,在不经意之间传递的,通过知名科学家与门生多年密切共事的耳濡目染,通过喃喃讲出的题外话、咕咕囔囔的咒骂,通过一笑一蹙、以及激动时的惊叹,而使门生心领神会。
详见:罗伯特·卡尼格尔 著、江载芬、闫鲜宁、张新颖译《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
-
今天早上注意到数学家丘成桐的一个观点:“伟大的学者都是由伟大的学者来教育成功的。所以在乡村长大要成为一个大学者是有很大的困难。若只要你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师,那倒问题不大。你要做真的有学问的学者,还是要有学问的学者来教你,不可能突然间就成长了”。
这个观点与《科学网—选择一个好导师有多重要? - 刘进平的博文》所述观点类似。俗话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学术这条道路上,找名家、大家做博士生导师大概率能成功,所以,上博士研究生还是要选择名校、名导为要。毕竟导师成就你的几率要比你成就导师的机率大得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进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731-149247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