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占池
草原光合生态研究二十年
2025-9-25 08:26
阅读:1011

草原光合生态研究二十年

 

1978年,中院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建立了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植物所生态室决定,草原组参加草原定位站的工作,并开展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以紧跟草原生态科学的发展

1979年7月我与杨宗贵来到锡林郭勒草原首次使用自己组装的光合测定装置,在野外测定草原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

1980年8我们在草原站初步建成光合生态实验室,并立即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姜恕、盛修武、夏文德、戚秋慧等组装的光合测定车开至草原站。这是我国草原地区建立的首个光合生态实验室,首台草原群落光合测定车由此拉开了长达20年的草原光合生理生态研究序幕。

最初,以为实验室建成之后,就可以如愿以偿地进行测定了。没想到一波三折,问题层出不穷。遇到的主要问题停电频繁,电压不稳变化剧烈,同化室的温度调控效果不理想。故导致测定光强变化不定,红外分析仪指针摇摆严重影响测值精度

1981-1983年,针对上述问题,购买了大型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安装了大交流稳压设备,解决了光强不稳的问题自制调温装置和液冷同化室,解决温度调控问题改用新型的GXH-201红外线光合测定仪,解决了仪器指针稳定的问题。随之,测定精度明显提高,测定速度显著加快,具备了全面研究光合速率与各种生态因子关系的条件。与此同时,测定了羊草、大针茅植物的光合日进程及其光合速率与多种生态因子定量关系

后的岁月里,根据需要不断增添设备,遇到问题逐一排疑解难,研究工作步步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4-1990年主要测定了单子叶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强、温度湿度、CO2浓度、土壤水分等生态因子的关系,暗呼吸明呼吸速率温度的关系、明呼吸速率与光强的关系以及光合速率随叶龄叶位的变化和光合作用午间减低原因

1991-1997年首先研究解决了双子叶植物同化室的适宜气封量问题。之后,测定双子叶植物光合速率与各种生态因子的关系

1998-2000年与博士后崔骁勇一起,测定了四类草原群落的光合和呼吸日进程的季节动态,及几十种植物光合蒸腾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在长达二十年的研究中,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草原群落和个体植物的光合测定装置及其使用》被列为植物所的重要成果,写出了专论《草原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的测定》,《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及其群落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原始测定数据收入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库,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羊草和大针茅光合作用午间降低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一文,收入了朱光亚、周光召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一集)》,收入有大型同化箱群落光合测定装置的设计与测试报告》和《不同灌溉条件下羊草、贝加尔针茅和无芒雀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一些生理特性的比较观察。这些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我国草原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使用自己组装的光合测定装置在野外测定 (1979年)

使用光合测定车测定

在光合生态实验室测定

使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2000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杜占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64-1503436.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