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考会草地资源研究始末记
在我国,将草地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考察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这个阶段,考察范围仅局限在北方牧区的局部地域。就其内容而言,尚囿于草场类型、牧草营养成分和产草量等。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考察队和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研究内容有所创新,考察深度明显增加。廖国藩等开创了对草场资源质量和数量的综合评价。
1963年,中国科学院依据“国家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综合考察工作由边疆向内地转移,于1964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南地区综考队,我被分配到了贵州分队。1964年4-9月,考察了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和铜仁专区。通过总结,写出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和《贵州省铜仁专区草场资源及其合理利用》二篇报告,论述了考察地区草场植被的环境条件、主要饲用植物的特征,草场类型及其评价、以及开发利用意见。其后,我被调到刚刚组建的川滇接壤分队。该队于1965年3月下旬出队,1966年1月中旬收队,历时近10个月,考察了滇北地区与四川西昌专区。通过4个月的总结,编制了《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统计表》,并写出考察报告《川滇接壤地区天然草场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利用》。
正当这项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之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草场资源考察就此中断。
1979年,依据国家科委《1978-1985年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下达了全国草地资源调查。至1990年,在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主持下,历时10年的“全国首次统一草地野外调查”结束。1991-1996年,经过5年的总结,先后出版了苏大学主编的《1:100万中国草地资源图》、孟有达主编的《中国草地资源数据》和廖国藩主编的《中国草地资源》专著,这是我国的第一幅全国草地资源图,第一本全国草地资源数据集,第一部全国草地资源专著。
机缘巧合,天随人愿。没想到三十多年后,行将退休之际,我又遇到了一次评价草场资源的机会。1997-2000年,参加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项目:“中国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持续发展评价”;我承担其中“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部分.首先利用“全国首次统一草地野外调查”成果,依据新建立的以能量为中心的牧地资源综合评价体系,重新计算各类牧地的载畜量。然后,按照新设的类型和区域,对资源数据进行统计,进而对第一性与第二性生产力、不同自然区域的天然与人工牧地同时进行了评价,较以往研究又有所进展。后来陆续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为我的草场资源考察研究生涯,划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杜占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64-149293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