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简要评述——对于“用技术带动科学”的提法分析。

已有 4361 次阅读 2009-7-30 10:49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了博文“兴办世界顶尖大学更须脱俗的思想境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277)后,认为博主的许多说法是有道理的,比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在体制上要有所创新,多些民主。如更多的高校成立各级的教授委员会,以及该委员会的权利,教授的重要地位的保障或更好的确立等等;不要那么多的全国划一的“规定”、“格式”、评比“指标”等等。记得有位著名教授回来说,在美国,大学教授大多给本科生讲课。好嘛,上面就出了个文,要求全国性地每位教授每年至少要给本科生讲一门课,当然方式和学时可以多样。可是,哪个说美国有这样的文件呢?美国的教授都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因为有时要给更多研究生上课,有时要花较长时间潜心做研究。正好,这位我尊敬的教授也在多年前在中央电视台的专题采访节目中说:其实他在美国已经6、7年没有给本科生上过课了。他的意思就是不要用教条、形式主义的做法啊。但是那个文件都出来了。他应该早说啊。

     但是文章所述“用技术带动科学、经济基础带动上层建筑的路经”,可能不可行,这里尤其指前面的“技术带动科学”。因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有特殊的逻辑关系,技术是将多门科学理论的要点在社会实践中为达到人的某种需求或满足而进行有机地组合、组装而发明出来的、为创建产品或实现工程目标等为目的的一种应用途径或程序。

     许多世界重大的理论或科学发现,不是为了事先知道要达到什么技术的目的而去探索的。是为了直接的探求科学的奥秘和内在规律的过程中而获得的。而后许多的技术在这些科学发现而构成的理论体系中寻找到新的贯于目标产品性能或形态的改进的工艺研究中。进而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如果我们用技术来带动科学,可能麻烦更多。其实,中国这10多年里,已经算是在世界范围内在高呼“应用”的过程中,使得科学理论的研究被弱化了。因此,高校里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那种尊重、热爱、潜心钻研科学理论的人已经大幅度减少。原因是政府的导向问题,省一级的科研项目基本上或80%的比例给了所谓的“应用”的研究。就靠那个被那些坚持理论研究的学者们还感到安慰和感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了。但是能够入选的仅占申报数量的15~18%,所以许多原来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只能搞那个“应用”了。但是中国的应用技术发明比以前好了吗?拥有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多吗?原因是什么?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及衔接处理不对。这方面也有文章列举了大量数据和分析。哪些人应该是研究技术的,而为何要这样的研究者去研究才有用?他们需要科学家给他们什么?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发明家的工作是做什么的?企业的研究中心,如果也可以出研究员(本人认为是可以的),但是这些研究员才是专门研究技术的。为何那些原来研究科学理论的人,转研究技术后,大多数的技术、专利能被应用的极少或很少呢?

      只有“技术才会被锁入抽屉闲置”,因为技术有实效性,如果不被市场或社会民众在挑选中选上,就会过时,被其他繁多的新技术中的一种替代。而“科学理论是公开的贡献,会为所有国家的人们所应用”,此应用形式是书、论文的引文、以及用在那些新技术的研发过程(此时是不引证的,但是用了,你们不知道)。

      国外著名大学的大多数教授对科学理论研究很崇尚,心态很好,视为无比崇高的事业,许多达到痴迷的程度。所以更容易出新的重要理论。而理论领先者,该国的技术就容易领先。那些国家的政府出资的经费基本上都是研究科学理论的,含部分研究应用基础理论(此比例较少一些)。应用的研究由企业出资,企业有自己的研究所(中心等),事实证明,中国的一些有好的业绩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是自己有研究中心的,如中信、华为、海尔等。国外甚至企业还要出资给大学搞理论研究。这些是有具体投入的数据的。此外,还因为本国的理论研究者与技术研发者常常在必要时能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企业的研究所邀请教授、科学院系统(企业以外的)研究员共同攻关。但是过后,这些高校的教授、院所研究员们又要回到自己的本行,潜心研究理论。这些就形成良性循环、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当然,我相信金老师肯定没有一丝把科学的作用放轻,可能他还是专门研究基础理论的,但是提法上可能一时考虑还不太细致,心急时容易粗略说说。而鼓励国人奋发图强的其他许多提法是好的,应该支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32-246433.html

上一篇:准备在广州建一个中国第一大炼油企业,望审慎考虑
下一篇:对于在SCI收录的国际权威期刊上能发表大量造假论文事件的思考
收藏 IP: .*| 热度|

4 刘进平 杨顺楷 金拓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