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儒军
创新来自点滴积累 正面看待论文和专利 精选
2017-4-1 11:05
阅读:22472
标签:科研, 论文, 科技, 成果, 专利

      这段时间论文是否有用?专利是否有用?又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这半个月我正好在美国盐湖城、丹佛、圣地亚哥和伯克利开会,听了上100场学术报告,去了美国地调局、微软公司和波音公司参观,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同行开展交流。我本人也长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煤科院重庆分院、国家地震局、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湖南强军科技开展过合作研究。对此问题深有感触,因此谈谈我的看法。

      一言以蔽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绝大多数论文和专利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了点滴贡献,正是在无数论文和专利的推动下,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才会不断增长。每一篇论文的作用都非常细微,看似无用,但无数论文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以10年的尺度来看,就会发现巨大的进步。

      比如我们研发地球物理仪器,最早的仪器基于80586嵌入式CPU和WINDOWS CE,有触摸屏和自己做的键盘。发现功耗大、成本高、操作不方便;然后我们改成低功耗ARM CPU和LINUX 操作系统,功耗降低了一些;但地球物理学家希望做三维大规模采集;我又在仪器中加入GPS同步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控制,但问题很多;又经过很多人近10年的攻关,我们才解决大规模三维无线采集的大量问题。无线网络极不稳定,一个人从天线边上走过就会阻断信号,导致部分节点无法控制,这就需要从软件上解决一系列控制问题。尽管每天的进步都很微小,从现在看以前的很多论文和专利都没有用了,我也放弃一些专利的维护。但没有前面的弯路和点滴积累,我们不可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就不会达到今天的水平。去年我在国际大会上做了口头报告,今年很多国际同行都记得我,对我们的研究印象深刻。但我展示的成果是我们用近20年功夫,走了无数弯路,最多的时候上100人的参与下才搞出的仪器和找矿成果。这个东西突然亮出来,另某位对中国人极其苛刻的国际同行也对我非常友好。

     在这次的大量学术报告中,可以发现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量算法层出不穷,各种方案大量涌现。最终成为工业标准的算法和方案只有一个,难道不被工业界采纳的其它算法就是垃圾?研究这些算法的论文就是垃圾论文?相关的专利就是垃圾专利?我们永远不能这样看,没有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我们就没有比较和鉴别,无法找到最优算法和最优方案。更进一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今天被大量采用的好算法明天可能被放弃,以前被冷落的算法又受到重视和欢迎。

     在我看来,我看的论文和听的上100场学术报告或多或少给我提供一些有用信息,供我进行抉择和取舍。我觉得这些研究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正是这些研究推动了进步。有些研究起到的作用很微小,甚至昙花一现。这些研究也是有意义的。在研发仪器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完善技术方案,有时甚至推到重来,谁敢保证一下就拿出高、大、上的东东?我相信没有任何人有这个能力,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总之,我们要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性和长期性,任何技术都不是从天而降,都是长期点滴积累的成果,背后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取舍。 直接以最终的应用将论文和专利标上有用和无用的标签,是非常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科技发展的规律,不利于中国科技的长远发展。


相关专题:多数论文毫无价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儒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26-104299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