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应 宽
December 12, 2012
Beijing, China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你听懂了多少?
前几天参加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承办的第25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科技传播与学术不端(相关报道参见前博文),听一位为国外出版集团效劳的专家报告称,据国外某项研究表明,在国际会议会议中,真正能听懂演讲者报告内容的人不足10%。刚听到此数据颇为震惊。只有如此少的听众能真正听明白报告人的内容,真是同行难寻,知音难觅啊!每年世界各国的专家花费昂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世界各地参加国际会议,而听懂的内容如此之少,可以想见大部分的出国费都遗憾的浪费了。当然,如果报告人所介绍的是自己独创的新理论、新见解、新技术,听众一时难以接受,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据说爱因斯坦首次提出相对论时,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但我不禁要问,对一个针对某个领域的专业性的会议,参会者都是同行专家,如果只有不足10%的听会者能听懂,那么超过90%的参会者听会者在干什么?由此可以想见学者浮们躁厌学之心,参会效率之低下。现在全社会的人似乎都很忙,也不知道在忙啥,以至于学者们忙得没时间做学问了!我每次给人打电话,正式通话前都要试探性问一下是否方便通话:上班时间,打电话时就问“是否在开会或开车”,中午或其他时间就问“是否在打盹还是打牌”!
我想如果对于同行专家,听不懂演讲者的报告,很可能是参会者没有认真听会。近几年,笔者也出访了近十个国家,参加了数十次国际会议。经常在会场看到一些参会者因为时差关系或天生嗜睡,总在会场打盹梦周公。对于那些打盹儿、走神儿或干私活儿的听会者,因为没有认真听会听不懂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还有一些参会者,借着出国参会的名义出国观光游山玩水,他们交了注册费后,根本就不去会场,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听,当然听不懂报告人的报告。如果把注册参会的人都记入统计口径,听懂率低也是必然的。这么干的中国学者大有人在。因为中国人多优势也延伸到国际会议的会场,比如某个分会场本来人就不多,中国学者们悉数到场顿时人气很旺,但只要被带队的院长、书记、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一声令下”全体撤离,会场顿时冷清许多。曾有会议组织者找我抗议和抱怨,你们中国学者拿了邀请函来参会,出国到了参会地点却不参加会议,影响会场的秩序和气氛。
刚学习了鲁白先生的精选博文“如何提高开会的效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255-641222.html),非常认同。鲁白先生的文章提出了很多可以帮助提高开会效益的办法措施。虽然他博文没有提到学术会议,我想这些办法措施还是可以借鉴使用的。要提高开会效益是需要认真做些功课的。如果带着问题去参会听会,效果就会不一样。如同我们上课,预习和不预习的听课效果不一样。
美国社会学家Stephen R. Covey在其专著《高效能人士的个习惯》(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出有5种倾听的态度和方法(Five levels of listening):
l Ignoring---不听
l Pretending to listen---假听
l Selective listening---选听
l Attentive listening---专听
l Empathetic Listening---倾听
我想,参加国内国际会议的代表采取什么样的听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决定听会的效果。如果参会者都采取专心听和全身心倾听的方式,我相信对同行专家参加本领域的会议,听懂率绝不止10%。
造物主赋予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据说是希望我们多听少说。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听会对提高开会效益至关重要。希望大家学会听,在听中学习新知识。
Learning to listen, and Listening to learn(学会听,听中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应宽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523-641689.html?mobile=1
收藏